“DNA之父”詹姆斯.沃森认为,根据DNA结构显示,黑人是未进化人种,智力低下。引起广泛的争议,但他即使被剥夺了最后一个头衔,直到90岁也不改初衷。那么,他的观点是正确的吗? (信息来源:《DNA之父沃森因种族歧视遭美国学术界放逐:固执己见十多年》——海外网2019-01-16) 1928年,詹姆斯·沃森出生于英格兰农村,父亲是一名普通的农场主,母亲则是虔诚的基督教徒。 大自然和信仰的熏陶,在这个好奇天真的男孩心中播下了对科学的那颗种子。 12岁时,沃森已经对田园间的鸟类产生了浓厚兴趣,整日往返于树林草地间观察它们的一举一动,细细记录在自己的小本子上。 这种对生命现象的敏锐观察力和探索欲望,预示着他日后在生命科学领域大放异彩。 果不其然,15岁的沃森凭借过人的天赋被芝加哥大学破格录取,正式成为一名生物学科学家的学徒。 大学期间,沃森偶然读到了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的著作《生命是什么》,对分子生物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之后,他又如饥似渴地阅读了诸多遗传学理论著作,决心要揭开生命的奥秘。 1950年,年仅22岁的沃森获得了遗传学博士学位,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分子生物学博士。 沃森的科研足迹遍及欧洲多所著名高校,在哥本哈根大学的一次科学讲座上,他第一次观看了DNA的X射线衍射照片,被这种精妙的分子结构深深地吸引住了。 于是,他转战英国剑桥大学,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克里克合作,开始着手探索DNA的分子模型。 反复实验、艰难探索,终于在1953年,两人找到了DNA的双螺旋状分子结构模型! 借助这个开天辟地的发现,很快就解开了生命遗传的秘密。 两股互补的螺旋绳索相缠绕,犹如生命的密钥,成为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基石。 1962年,年仅34岁的沃森因此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当时最年轻的诺奖得主。 然而,伟大的发现并不能保证伟大的品德。 十多年后的2007年,正值诺奖50周年,年过知天命之年的沃森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宣称非洲人是人类种群中"未能完全进化"的低能种族,远远不及白人聪明。 这番言论引起轩然大波,英国一些资深遗传学家回应道,沃森的观点毫无科学根据,人种之间的基因差异微乎其微。 可惜的是,沃森并未就此止步。 多年来,他对包括女性同性恋者、外表不佳者、肥胖人群在内的其他群体,也频频发表过各种带有偏见和歧视色彩的不当言论。 显然,这位曾经的科学精神缔造者已失去了初心,将科学研究过于理性化,忽视了人文关怀的重要性,未能意识到科学应当造福全人类。 年事渐高,判断力渐衰,沃森失去了科学家应有的谦逊与开放,固步自封于自身狭隘的认知之中。 2014年,陷入经济困境的他不得不将诺贝尔奖牌拍卖出手。 2019年,91岁高龄的沃森在公共电视网上再次强调基因差异导致黑人智力低下,遭到母校冷泉港实验室剥夺了所有头衔和殊荣,曾经的荣耀化为了泡影。 在我们平凡人眼中,詹姆斯·沃森早已不复存在那个谦逊、执着、开放的科学家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被骄傲、偏见和仇恨同化的疯狂分子。 然而,我们寄希望于他只是个例,而非常态。让我们共同为科学事业拂去阴霾,以崇高的人文价值滋养严谨的学理,让科学之光永驻人间,为全人类谋福祉![心]
“DNA之父”詹姆斯.沃森认为,根据DNA结构显示,黑人是未进化人种,智力低下。
论芸有事
2024-06-15 01:39:34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