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又出了一位“袁隆平”。他让粮食产量增长1000亿斤,喂饱5亿中国人,被称为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更有老百姓称呼他为当代后稷。 (信源:人民网(2007年02月28日06:32):当代“后稷”:专访最高科技奖得主李振声院士网页链接;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网页链接) 他,被誉为“中国杂交小麦之父”,他培育的抗病小麦品种,守护着亿万人民的粮仓;他,将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祖国的农业科研事业,在广袤的麦田里,书写着关于希望与梦想的传奇。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 李振声与小麦的故事,还要从他童年时期说起。那时的他,出生在山东淄博一个普通的村庄,那里的人们世代以农耕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年幼的李振声,也常常跟随家人在田间地头忙碌,感受着丰收的喜悦,也体会着“粒粒皆辛苦”的真谛。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场突如其来的灾荒,让原本富饶的土地变得满目疮痍,粮食短缺的阴影笼罩着每个家庭,饥饿的恐惧深深地印刻在年幼的李振声心中。这段经历,也成为了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让他萌生了“要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梦想。 带着这份初心,李振声毅然选择了农学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的方向。在山东农学院学习期间,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渴望用科学的力量改变中国农业的落后面貌。 1956年,李振声踏上了开往陕西的列车。在那里,他第一次亲眼目睹了小麦条锈病的可怕:原本绿油油的麦田,在病害的侵蚀下,迅速枯萎,农民们一年的辛勤劳作,眼看就要付诸东流,他们焦急的眼神,深深地刺痛了李振声的心。 “一定要找到战胜病害的方法!”李振声暗暗下定决心。他一头扎进了研究室,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最终,他将目光锁定在了一种名为“偃麦草”的野生植物上。 这种植物天生就对小麦条锈病免疫,如果能将它的抗病基因转移到小麦身上,不就能培育出抗病的小麦品种吗? 质疑的声音此起彼伏,有人劝他放弃,说这是在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李振声没有退缩,他深知,这是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注定充满荆棘和挑战。但他更相信,只要方向正确,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迎来胜利的曙光。 “没有捷径,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李振声经常这样鼓励自己和团队的科研人员。他们像辛勤的蜜蜂,穿梭在田间地头,一遍又一遍地进行着实验。 八年,每一次失败,都像是在他们心上扎了一根刺,但他们从未轻言放弃,因为他们心中始终怀揣着希望,肩负着亿万农民的期盼。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小偃6号”的成功,李振声和他的团队再接再厉,培育出了一系列抗病高产的小麦新品种,“要吃面,种小偃”的顺口溜,也从陕西传遍了全国各地。 然而,李振声并没有满足于已有的成就,他深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场持久战,需要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的接力奋斗。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国粮食产量连年徘徊不前,李振声再次挺身而出,他组织专家深入黄淮海地区调研,最终制定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一场声势浩大的“黄淮海农业战役”打响了。在他的带领下,科研人员和农民并肩作战,最终,中国的粮食产量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进入新世纪,我国粮食生产再次遭遇瓶颈,李振声又一次站了出来,他年过八旬,依然奔波在科研一线,为国家出谋划策,提出了一系列增产方略,发起“渤海粮仓”科技工程,推动“滨海草带”计划,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做科研,要‘打大鸟’,而不是弄一堆‘小麻雀’”,李振声常这样告诫学生,“要瞄准世界前沿,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他的一生,都在践行着这句话。 如今,李振声院士虽已离我们远去,但他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却像一颗颗饱满的麦粒,永远地留在了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他的故事,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农业科技工作者,继续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人类的幸福安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又出了一位“袁隆平”。他让粮食产量增长1000亿斤,喂饱5亿中国人,被称为中
微生有晓芸
2024-06-29 19:07:07
0
阅读: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