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韩国济州岛有一群独特的女性,她们上半身光着,下半身仅穿一条短裤,聚集在

论芸有事 2024-06-29 23:40:39

--上世纪韩国济州岛有一群独特的女性,她们上半身光着,下半身仅穿一条短裤,聚集在海岸边,她们是济州岛上的海女,为了养家糊口,收拾东西正准备下海……   (信源:环球时报、中国新闻网,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济州岛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曾经有一群令人肃然起敬的女性。   她们被称为“海女”,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谋生——徒手潜入深海捕捞海产品,这个古老的职业最初由男性担任,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女性逐渐成为海女队伍的主力军。   海女们通常从小就开始接受严格的训练,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很多女孩儿从懂事起就跟随母亲学习潜水技艺,把大半个童年都浸泡在了大海里。   只有通过长年累月的刻苦训练,她们才能具备下海捕捞的基本技能。   成为一名合格的海女绝非易事,在现代科技尚未普及的年代,海女们没有氧气瓶、潜水服等装备,只能依靠一个简陋的面罩和一双脚蹼,赤裸着上半身下海。   当时的服饰不仅暴露,而且单薄,根本无法抵御刺骨的海水。   每一次出海都是冒险的,海女们要在海底一边屏气,一边快速搜寻海产品,一旦发现目标就迅速抓捕。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力和定力。   有时候为了追逐一只贝类,她们不得不屏气到极限,处于一个濒临窒息的状态。   而狭窄幽暗的海底洞穴里,又潜伏着各种未知的危险。   忍受低温、缺氧、高压等极端条件,是海女们的家常便饭,而长年累月在海里作业,使她们的身体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职业病,如关节疼痛、呼吸系统疾病等。   许多海女到中年就已是满身的皱纹和伤痕,但为了生计,她们只能带病坚持,常常在剧痛中入海,在疲惫中归来。   虽然生活如此不易,但在上世纪60年代的济州岛,海女们曾创造了岛上60%的渔业收入,可谓岛民经济的支柱。   这虽然也得益于当时的税收优惠政策,加上男性多外出打工,海女收入一度成为许多家庭的主要来源。   所以可以说她们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担。   而且海女们知道,唯有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才能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因此,她们组成紧密的女性共同体,在工作和生活中互帮互助,年长有经验的“大姐”不仅是技艺的传授者,更是精神的领路人。   海女们时刻遵循着共同体的规则,集体行动、休渔期一起上岸,决不允许个人单独行动。   然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旅游业的兴起,曾经叱咤风云的海女文化逐渐式微。   一方面,现代化的捕捞设备提高了效率,减少了对人力的需求,另一方面,旅游开发让更多岛民找到了新的谋生之道。   渐渐地,懂得潜水技艺的女性越来越少,愿意以海为生的人也在减少,那些曾毫不犹豫投身大海的勇敢女性,如今有些成了海边的一道风景,为游客表演海女捕捞。   她们光鲜的表演服下,是怎样一个个鲜活而悲凉的故事啊!   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传统的海女文化或许终将消失,但是,海女们的精神不应被遗忘。   她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什么是勤劳、勇敢、坚韧。为了生存,她们不惧艰险、不避险阻,即便遍体鳞伤也要向命运发起冲锋。   为了家庭,她们甘愿牺牲小我,用单薄的臂膀撑起一片天,为了共同体,她们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用团结的力量抵御外敌。   这些品格跨越了时空,放诸四海皆准,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愿那些因为下海捕捞而去世的女孩安息,同时也愿更多人知晓她们的故事,愿那份宝贵的精神能够永远传承下去,哪怕海女们再不复存在,也将在人们心中澎湃激荡。   尽管她们也许没有豪宅美服,也许粗糙矮小,但只要想到深海中那抹亮丽剪影,想到她们为了生存和梦想而倾注的汗水,我们就由衷地生出敬意。   铭记这群寂寂无名的伟大女性,铭记那些曾把自己的一生都融入海洋的“州岛的女儿们”。   信息来源:环球时报(2015-12-1)——《在韩国渔村看“海女”未来:文化特色将何去何从?》的报道   中国新闻网(2022-12-03)——《通讯:走近济州“海女”》的报道

0 阅读:2
论芸有事

论芸有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