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的寒冬,刺骨的北风呼啸而过。别列佐夫斯基的豪宅内,觥筹交错,笑语喧天。这位俄罗斯新贵正沉浸在权力与财富的醉人氛围中。 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划破了欢愉的气氛。别列佐夫斯基皱眉,示意宾客稍安勿躁。他快步走向书房,关上门,拿起话筒。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低沉的声音:"老板,大事不好了。叶利钦要对车臣动武。" 别列佐夫斯基的瞳孔骤然收缩,随即又舒展开来。他的嘴角勾起一抹难以捕捉的微笑:"我知道了。立即启动'风暴'计划。" 挂断电话,他深吸一口气。战争,这个词在他脑海中盘旋。对常人而言,这意味着灾难;但对他来说,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第二天清晨,别列佐夫斯基早早来到了电视台。作为俄罗斯第一频道的实际控制人,他深谙舆论的力量。 "从现在开始,所有新闻都要围绕车臣战争展开。"他对总编辑下达指令,"要突出报道我军的英勇,渲染敌军的残暴。民调要显示民众对政府的支持。明白吗?" 总编辑欲言又止:"可是,如果有不利的消息......" 别列佐夫斯基冷冷一笑:"在这场战争中,真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想让人们相信什么。" 接下来的日子里,俄罗斯第一频道成了战争的号角手。民众的爱国情绪被成功调动起来,支持率节节攀升。 别列佐夫斯基的算盘打得精妙。他不仅赢得了民心,更赢得了克里姆林宫的青睐。 1995年夏天,一通来自克里姆林宫的电话,让别列佐夫斯基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 "总统想见你。"秘书的声音透着一丝神秘。 克里姆林宫的会议室里,叶利钦热情地握住了别列佐夫斯基的手:"鲍里斯,你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我想请你担任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副秘书长。" 别列佐夫斯基心中狂喜,表面却故作谦逊:"总统先生,这个重任恐怕......" 叶利钦拍了拍他的肩膀:"别担心,你会做得很好的。对了,听说你对石油行业很感兴趣?" 别列佐夫斯基点头称是。 "很好,"叶利钦意味深长地说,"我会安排你参与西伯利亚石油公司的私有化过程。这是个好机会,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别列佐夫斯基露出了然的微笑:"我完全明白,总统先生。" 就这样,别列佐夫斯基不仅进入了权力核心,还获得了染指石油行业的机会。在随后的私有化浪潮中,他以白菜价收购了大量石油资产,一跃成为俄罗斯最富有的寡头之一。 然而,权力的巅峰往往也是危险的开始。1999年,叶利钦的健康每况愈下,继任者问题成为了俄罗斯政坛的焦点。 别列佐夫斯基将目光投向了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官员——弗拉基米尔·普京。 "这个人很适合,"他对心腹说,"没有根基,没有派系,完全可以由我们掌控。" 在别列佐夫斯基的运作下,普京如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最终成为了叶利钦的接班人。 1999年12月31日,叶利钦宣布辞职,普京成为代总统。当晚,别列佐夫斯基在自己的别墅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派对。 然而,别列佐夫斯基很快就发现,他错估了普京。这位新总统并不甘心做任何人的傀儡。2000年5月,普京突然对几家大型媒体发起攻势,其中就包括别列佐夫斯基控制的ORT电视台。 察觉到风向不对,别列佐夫斯基立即飞往法国。就在他离开的第二天,莫斯科检察院对他发出了传讯令。 流亡海外的别列佐夫斯基并未就此罢休。他利用自己的财富和人脉,在西方媒体上大肆抨击普京政府。然而,这些行为不仅没有动摇普京的地位,反而让他在俄罗斯国内的支持率节节攀升。 2003年,别列佐夫斯基在伦敦召开新闻发布会,痛斥普京是独裁者,呼吁俄罗斯人民起来反抗。然而,他的呼吁如同石沉大海,没有激起任何涟漪。 相反,普京政府开始冻结他在俄罗斯的资产,并要求英国政府将他引渡。 随着时间推移,别列佐夫斯基的处境愈发艰难。他的财富在一系列失败的投资和官司中迅速缩水。曾经的亿万富翁,如今已是入不敷出。 2013年3月23日,别列佐夫斯基的保镖在他位于英国的别墅中发现了他的尸体。官方调查认定是自杀,但这个结论至今仍存在争议。 别列佐夫斯基的一生,恍如一场惊心动魄的俄罗斯轮盘赌。他的崛起源于对权力的精准把握,而他的陨落,则是由于低估了权力的危险性。 在这场残酷的权力游戏中,他最终成为了自己野心的牺牲品。那句"我能让猴子当总统"的狂言,最终成为了他命运的写照。 人们常说,在俄罗斯,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别列佐夫斯基的故事,或许正是这句话最生动的注脚。
莫斯科的寒冬,刺骨的北风呼啸而过。别列佐夫斯基的豪宅内,觥筹交错,笑语喧天。这位
红色的史纪
2024-07-22 10:18:17
0
阅读: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