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时,贺龙突然问周总理:你还记得给我念过的那首诗吗 当时的阅兵方阵正以排山倒海之势通过长安街,却被贺龙标志性的爽朗笑声打破了现场的肃穆。 周总理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温柔与怀念,随即两眼放光,声音中带着不易察觉的激动:“贺胡子,连你都记得那首小诗,我怎么会不记得呢?” 这一幕,不仅是两位战友间深厚的情谊展现,更是那段烽火岁月中的一段佳话。 让我们将时间的指针逆行,时间回溯至1916年。 当时的周总理,正在天津南开求学,他的老师张皞如先生以一首《伤时事》震撼了少年的心。 “太平希望付烟云,误国人才何足云。孤客天涯空有泪,伤心最怕读新闻。痛斥窃国者的倒行逆施,表达出忧国忧民的强烈情感。 文字的力量深击人心,少年周总理一时触动,写下“茫茫大地起风云,举国昏沉岂足云。最是伤心秋又到,虫声唧唧不堪闻。” 字里行间,透露出少年对国家的忧虑与对未来的憧憬。 光阴易逝,转眼间来到1927年,那时南昌起义的烽火刚熄,贺龙与周总理并肩作战,共同书写了中国崛起的新篇章。 然而,起义后的南下潮汕,却让他们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挫折。 面对其他党派军队的围追堵截,贺龙所率领的上万部队死的死,伤的伤,散的散,他从统领万军的军长,变成了孤家寡人,最终还被迫分散撤离。 直到某夜,两人促膝长谈时,周总理的一席话,给了贺龙重新站起来的勇气。 周总理站在贺龙面前,缓缓吟诵起少年时的那首七绝:“茫茫大地起风云,举国昏沉岂足云。最是伤心秋又到,虫声唧唧不堪闻。” 贺龙听后,眼中闪过一丝光芒,他告诉周总理,自己会东山再起,把旧中国搅它个天翻地覆。 这份信念,如同火种,在贺龙心中熊熊燃烧,支撑着他走过那段最艰难的日子。 直到1949年,开国大典时,城楼上,当贺龙再次提起那首诗,两人相视一笑。 “如今,真是‘虫声唧唧不堪闻’了。”贺龙大声笑道,声音中充满了胜利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 周总理闻言,也报以爽朗的笑声:“不,贺胡子,如今是‘一唱雄鸡天下白’了!” 这一幕,成为了开国大典上最温馨、最感人的瞬间之一。 它不仅见证了两位元勋的深厚友谊,更彰显了我党人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 然而,命运弄人,贺龙在后来的岁月中遭遇了不公与磨难。 1969年,他含冤离世,直到1975年,中央才为他举行骨灰安放仪式。 重病缠身的周总理总理,不顾身体虚弱,坚持出席,并向贺龙的骨灰连鞠七次躬,这一举动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按照传统,鞠躬三次已足以表达敬意 第一次三鞠躬,是与众人共同悼念贺龙; 第二次三鞠躬,则是表达总理内心深处的无奈与愧疚; 而那最后一次鞠躬,更像是一次跨越生死的告别,预示着两位战友即将在另一个世界重逢。 这七次鞠躬,是周总理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更是对贺龙元帅一生贡献的最高赞誉。 从南昌起义到开国大典,从潮汕的生死离别到城楼上的相视一笑。 贺龙与周总理之间的深厚情谊,如同那首穿越时空的诗篇,永远镌刻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先辈们友谊的坚不可摧,看到了对国家未来的共同信念,更看到了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中国精神。 正是这份精神,让中国在风雨飘摇中站了起来,走向了繁荣昌盛的今天。 让我们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辉煌篇章。
开国大典时,贺龙突然问周总理:你还记得给我念过的那首诗吗 当时的阅兵方阵正以排
红色的史纪
2024-07-27 14:17:28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