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红军唯一女将领,与副部级丈夫恩爱无比,床头却放着前夫照片   张琴秋,是能登

红色的史纪 2024-07-25 11:17:57

她是红军唯一女将领,与副部级丈夫恩爱无比,床头却放着前夫照片   张琴秋,是能登上《解放军将领传》的优秀红军女将领。这本书将她描绘成没有军衔的红军将领。   这是因为她长征期间曾担任红四方面军的政治部主任,并没有实际带兵。但是平时出操训练却从来都是骄傲的走在队伍的最前列。   这样巾帼不让须眉的优秀将领,值得对她的一切称赞。而这,与她的第一段婚姻有很大的关系。   张琴秋,1904年生人。出生于浙江桐乡县石门镇,等到稍微长大,在石门振华女校读了8年书。   也是在这里,她结识了自己的好朋友孔德沚,也许有些朋友看到会很熟悉,这位孔德沚正是沈雁冰,也就是茅盾先生的妻子。   从女校毕业后,张琴秋先后在杭州和上海的女校读书,也是在上海期间,通过孔德沚结识了茅盾,也是通过茅盾,结识了他的弟弟沈泽民。   沈泽民比张琴秋入社会更早,也早已在自己哥哥的介绍下,加入了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   对于张琴秋来说 ,这样一位亦师亦友的伙伴,确实让她感觉很有依靠,两人也是在或远或近的距离,一直保持着联系。   正是在沈泽民的支持下,张琴秋选择了南继续学习深造,并与沈泽民同行,来到南京,继续自己的学业。   但是入学不久,因为时局动荡造成的家庭困难,张琴秋不得不选择辍学回到母校石门女校担任老师来补贴家用。   在那个年代,哪怕是在学校教书也不是稳当的工作。开始真正接触社会之后,张琴秋发现了普通老百姓的不容易。   不同地区的军阀在混战,争相对平民剥削来维持自己的统治,看着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普通百姓,张琴秋很迷茫。   她将自己的烦恼,那些夜晚无法入睡的苦闷,那些对未来的不知所措都通过书信倾诉给了沈泽民。   沈泽民也在书信往来中发现了张琴秋是一位有理想同时也在积极思考的优秀青年,便努力写信开导她。   也是这段书信往来,张琴秋接触到了先进的社会思想,看到了和军阀混战不一样的未来。   在石门女校教书半年多后,1924年初,张琴秋辞去这份工作,返回了上海。   恰逢沈泽民也回到上海担任上海大学的社会学教授,不用再通过书信继续交流,也更加熟悉彼此,相互都更加了解。   她听从了沈泽民的建议,报考了上海大学社会学,也是在这里,她结识了新同学杨之华。   在四月份,在杨之华的介绍,张琴秋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于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转过年,已经感情热烈的张琴秋和沈泽民,举行了婚礼。成为结发夫妻。   同年,张琴秋服从党组织的安排,前往苏联的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之后不久,沈泽民也来到了这里进修。   就在莫斯科,他们的孩子,女儿张玛娅出生了。   1930年,他们从莫斯科出发,经法国回到上海。先后加入到了下一步的工作中。   1931年,他们二人扮作商人夫妇,来到了鄂豫皖苏区。在这里,年仅27岁的张琴秋担任学校政治部主任。   沈泽民则成为当地苏区常委。夫妻二人互相扶持。既是生活的帮手,也是工作上的伙伴。   此时的苏区工作开展还很艰难,不时就要面对蒋介石的围剿。   1932年秋,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失败,部队面临转移。沈泽民却选择留在苏区。   此时,已经是七十三师政治部主人的张琴秋需要跟随部队转移,夫妻二人就这样分开了。   在敌人的围剿下,留守部队十分艰难,加之沈泽民感染了疟疾,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很快就病倒了。   张琴秋没想到,此一别,竟是永别。   她很怀念这位引导自己找到了党的良师益友。后来在北京工作时,在她的床头,一直放着沈泽民的照片。

0 阅读:49
红色的史纪

红色的史纪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