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刘贺身上的层层迷雾,史家怎么评价这个倒霉皇帝? 历史的迷人之处在于它足够的多样和复杂,历史人物同样如此。每个历史人物在时间长河中,都被侧写他的人赋予一重面向,因此了解一个历史人物,就必然会看到叠加在他身上的种种侧写。那么,刘贺的面向是怎样的呢? 在对海昏侯刘贺墓进行抢救性挖掘之前,世人对刘贺的印象来自于《汉书·武五子传》及《霍光传》。班固详细记载了刘贺即位前后的失范言行,以及霍光在立废刘贺之间,虽具心理压力却行动果决的处理方式。向来重“名”的霍光在深知废帝大逆不道的前提下,仍以“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将其断然废黜,而向来以直书闻名且去昭宣年代不久的班固,对霍光此举也并无垢病之意。可见刘贺的失范行为大概并非欲加之罪。由此以来,“荒淫迷惑”就构成了刘贺的第一重面向。 同样出自《汉书》,班固也记录了中年之后身为庶民刘贺的言行及精神状态。汉宣帝刘询因为放不下对刘贺的忌惮之心,于是命张敞对其严加关注。张敞近距离接触刘贺后,发现中年刘贺仍行为乖张且已经半瘫,于是以“清狂不惠”、“行步不便”上奏汉宣帝,示意刘贺已不足为惧。于是“清狂不惠”就构成了刘贺的第二重面向。 此后,史家从《汉书》的蛛丝马迹中试图发现刘贺的不同面向,譬如根据刘贺被废时能引经据典以证明刘贺也饱读诗书,又譬如其昌邑旧部被杀时喊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认为刘贺被废是权力斗争失败的结果。更有学者提出,刘贺在位时的离经叛道也许只是为了韬光养晦以迷惑霍光。只是由于他政治经验稚嫩,被老道的霍光将计就计罢了。直到海昏侯墓出土文物中发现有孔子屏风和《论语》等儒家经典,人们对刘贺的认识又多了一重面向,有学者就指出,“还原在人们眼前的人物形象,仿佛是一个崇尚儒学,颇有主见,敢于碰硬,又知进退的刘贺”。这种观点当然有反对之声,譬如有学者就提到,这些文物也许只是昌邑国旧物或汉代贵族的日用常物,与刘贺其人关联如何尚待研究。人们在史书及考古信息中,一点一点把刘贺的人生拼凑出来,而历史人物的迷人之处也就在于此。 参考文献: 周天游:《海昏侯墓三议》,江西师范大学海昏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编:《纵论海昏“南昌海昏侯墓发掘暨秦汉区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江西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刘荣晖,《两重证据下的刘贺研究》,《地方文化研究》,2023年第2期。 符奎,《专制主义视角下的霍光权力与刘贺立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2020年第6期。#历史冷知识#
揭开刘贺身上的层层迷雾,史家怎么评价这个倒霉皇帝? 历史的迷人之处在于它足够的多
浩然说文史
2024-09-23 02:40:39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