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1993 年,贵州一女子满怀对爱情的憧憬嫁到了大山深处。可谁能料到,在儿子三个月大时突发疾病,夫妻俩匆忙带着孩子翻山越岭赶去医院,怎奈儿子在半途中就停止了呼吸,这让女子悲痛欲绝。历经 11 年,她硬是凿穿了那座大山。 这位女子名叫邓迎香,1972 年出生于贵州的偏远山区,家中贫困,没读几年书就帮着家里操持各种活计,做饭做菜、下田插秧,无一不会。 19 岁那年,她邂逅了在外打工的袁瑞林,两人一见钟情。为了这份爱情,她全然不顾父母的反对,坚决地嫁到了麻怀村。 这里四周群山环绕,是个小村落,村民生活困苦不堪。出门买东西得攀爬悬崖峭壁,往返要花费 4 个小时,连自行车都难以通行,村民们无奈地称其为“被老天爷遗忘的角落”。 新婚伊始,邓迎香和丈夫种植了众多蔬菜。每天天还未亮,他们就背着新鲜蔬菜向山外赶去,等到翻过山到达集市,蔬菜早已不新鲜,只能低价出售。但她毫无怨言,心里始终期待着未来会变好。 1993 年的春天,邓迎香的第一个儿子降临人世,这个小生命的到来给他们带来无尽的欢乐。 然而,这份幸福转瞬即逝。 三个月后的一个夜晚,儿子突然高烧 40 度,夫妻俩心急如焚,赶紧抱起孩子奔向县里的医院。 邓迎香手持昏暗的手电筒,扶着丈夫的后背,在崎岖难行的山路上艰难前行。 好不容易下了山,邓迎香满心以为孩子有救了,可当她触摸孩子的脸颊时,却只感到一片冰凉,孩子已然没了气息。 那一刻,她仰头恸哭,哭声在深夜的大山中长久回荡。 失去孩子的沉重打击并未将邓迎香击垮,相反,一个坚定的念头在她心中生根发芽:“一定要把这座山凿开!” 这个想法在 1999 年迎来了契机。 随着国家电网建设,不少偏远山区都通了电,可麻怀村由于交通闭塞,电线杆和变压器根本无法运进来,通电成了村民们遥不可及的梦。 那时,麻怀村西南边的山崖下有一个溶洞,当时的村副主任李德龙提议将这个溶洞打通,与外界相连。 村民们都觉得这想法不可思议,这个溶洞狭小,里面还有一条小溪流,别说是凿山了,就连进入溶洞都得趴着才行。 然而,在外务工的邓迎香听闻这个消息后,当初的执念瞬间被点燃,她率先带头支持,和丈夫迅速赶回,挨家挨户动员村民一起参与。 就这样,村民们带着蜡烛、煤油灯、镐子、钢钎等工具,排成一列,爬进溶洞,蹲在里面,一点一点地敲石头,运石渣。 2004 年,隧道终于被打通,虽然又矮又窄,但好歹算是打开了一个出口。 村民们出行变得方便许多,孩子们上学也不用再翻山越岭,村里也通了电,可邓迎香觉得这还远远不够。 就在村里的生活稍有改善时,厄运再次降临到她身上。 丈夫在煤矿挖煤时遭遇意外,不幸离世,邓迎香强忍悲痛,独自带着一对儿女艰难生活。 两年后,她与同样丧偶的李德龙组成了新的家庭。 2010 年,她的继女出嫁,迎亲的车开到隧道口就无法前进,新娘只能提着婚纱,弯腰穿过这低矮的隧道。 前两天刚下过雨,等新娘走出隧道时,洁白的婚纱沾满了泥水,这一幕深深刺痛了邓迎香,心中的那个念头再次被强烈激起。 她与丈夫商量,要把隧道凿高、拓宽,让汽车能够直接开进村子。 丈夫瞪大双眼看着她,上次打通这条狭窄的隧道就吃尽苦头,耗费了好几年时间,如今还想加宽加高,简直是天方夜谭。 村民们也都认为邓迎香的想法过于疯狂,无人支持她。 邓迎香毫不气馁,逐家逐户做工作,给大家算账:“要是大卡车能进村,就能把咱们种的蔬菜水果运出去卖,收入肯定会大幅提高。” 她的坚持感染了许多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 她自掏腰包为工人做饭,还多次前往县里拉投资,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 各个部门纷纷伸出援手,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水泥厂无偿送来水泥,村里有在外跑运输的,也专程回来,无偿运输渣土。 大家齐心协力,与大山进行着艰难而勇敢的抗争。 终于,在 2011 年 8 月 16 日,一条长 216 米、高 3.5 - 5 米、宽 3.9 - 5 米的现代化隧道成功建成。 当第一辆汽车驶入麻怀村时,邓迎香流下了幸福而激动的泪水,她回想起那个失去孩子的夜晚,虽然没能救回自己的孩子,但这条凿出来的路,能够让村里所有的家庭避免遭受和她一样的痛苦。 邓迎香常说:“我没什么文化,但我有坚定的信念,再困难的事,只要坚持,就一定能成功。” 她用 11 年证明,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的坚毅能够撼动大山,一个人的初心能够改变一个村庄的命运。 2016 年,邓迎香当选为村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发展特色农业,建设美丽乡村。 如今的麻怀村,家家户户都住进了砖瓦房,村民们可以开车去赶集,孩子们无需再披星戴月去上学,老人生病也能及时得到医治。 一个柔弱的女子恰似古时的愚公,凭借自身的力量,执着且坚定地引领村民走上自救致富的道路,把原本悲惨的故事演绎得令人钦佩,赞叹不已!
在1993年,贵州一女子满怀对爱情的憧憬嫁到了大山深处。可谁能料到,在儿子三
博仑有意思
2024-11-04 00:35:05
0
阅读: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