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八路军侦察员刘锡琨正送情报,不料迎面遇到大队日军。刘锡琨忙拉帽遮脸,淡定继续走。当头的伪军却一眼认出他来:“快抓八路军,他就是刘锡琨!” 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侦察员刘锡琨肩负着一项特殊而重要的任务。那就是从敌占区搜集情报,然后及时送回部队。这一天,他刚刚获得了一份关键情报,事关八路军下一步的行动计划。刘锡琨心知肚明,必须尽快把情报送回,否则计划可能泡汤。 眼看天色已晚,刘锡琨决定冒险在天黑前动身。为了掩人耳目,他特意乔装打扮成一个普通商人的模样。一路上他都很谨慎,但到了沙河村附近时,突然遇到一队正在"扫荡"的日军和伪军。情况十分危急,刘锡琨想要避开已经来不及了,他只好强作镇定,拉低帽檐遮住半张脸,大步流星地从敌人身旁走过。 就在他以为侥幸逃过一劫的时候,一个伪军战士突然喊了起来:"快抓住他,这家伙是八路军的刘锡琨!"原来,那名伪军曾经被刘锡琨俘虏过一次,当时刘锡琨因为有更重要的任务在身,就好言相劝了一番就放他走了。谁知那伪军忘恩负义,一眼就认出刘锡琨来。 伪军的喊声立刻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日军军官立即下令追捕,手下士兵纷纷端起枪,朝刘锡琨逃跑的方向追去。眼看敌人人多势众,而且当时正值仲夏,平原上既没有青纱帐可以躲,地形也不利于隐蔽。刘锡琨环顾四周,决定先躲进附近的一棵大柿树后。 这时,八路军的一支小分队及时赶到,他们奋勇杀敌,把敌人打得措手不及。趁这个机会,刘锡琨果断越过堤坝,拼命朝有八路军的方向跑去。敌军指挥官气急败坏,再次重整队伍追了上来,但刘锡琨已经跑出很远。 事后,刘锡琨向战友们讲述了这段惊心动魄的经历。大家都惊叹他在危急关头还能如此机智勇敢,化险为夷。这次侦察的成功,更坚定了刘锡琨与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对中国的全面侵略战争拉开帷幕。全国上下陷入危难之中,民族存亡的紧迫感激发了无数爱国人士的抗日热情。刘锡琨,身处山东桓台地区,目睹日军的残暴行径,心中充满了愤慨与忧虑。他深知,仅凭个人之力难以抗衡强敌,便主动联系当地的地下党组织,加入了胡风林领导的抗日武装,决心为国家的解放事业贡献力量。 当时,国民党将领韩复榘的部队在日军的进攻下节节败退,溃不成军。刘锡琨目睹这一惨状,内心倍感痛心。他意识到,军队与人民的力量差距悬殊,若不迅速行动,民族危机将愈发严重。他听说国民党军队在溃败过程中,士兵们纷纷逃亡,丢弃了大量武器装备。这个消息令他眼前一亮,若能收集这些遗弃的枪支,就能武装起更多的抗日力量。 几天后,刘锡琨组织了数十名志同道合的同志,决定前往收集武器。他们跨过了小清河,深入到高青县境内。一行人小心翼翼,避开敌人的巡逻,穿过田野和村庄,最终抵达了黄河南岸的一个村落。这个村庄看似平静,但村民们的神色却透露出不安和恐惧。 经过打听,刘锡琨得知,之前有一支溃败的国民党军队经过此地。这些士兵纪律涣散,比土匪还要凶恶。他们抢夺了村民的财物和牲畜,强迫百姓为他们做饭,甚至对反抗者大打出手。村民们苦不堪言,却无力抵抗。刘锡琨听后,义愤填膺,决心教训这些败军,同时获取他们的武器。 他带领队伍悄悄接近村庄,利用村北的土堰作为掩护。站在高处,他观察到那些溃兵正聚集在一片空地上进餐,毫无警惕。马匹随意拴在树上,枪支随处摆放,没有任何哨兵警戒。刘锡琨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他迅速制定了行动计划,将队伍分成三组,分别从东、北、西三个方向包围敌人。他叮嘱大家行动要迅速隐蔽,待命令一下,立即展开攻击。布置妥当后,他亲自举起步枪,瞄准了敌人拴马的地方。一声枪响,子弹击中了马匹附近,马儿受惊嘶鸣。与此同时,其他方向的队员也纷纷开火,并高声喊道:“日本人打过来了!” 正在用餐的溃兵猝不及防,听到枪声和喊声,顿时陷入混乱。他们以为是日军追击而来,惊恐万分。有人慌忙想去取枪,但在纷飞的子弹下,不敢抬头;有人试图牵马逃跑,却被受惊的马匹踢倒。一个军官试图组织反击,但在刘锡琨精准的射击下,被迫放弃,仓皇逃窜。溃兵们乱作一团,丢下武器,朝着南边狼狈逃走。 战斗持续了短短几分钟,敌人就已溃不成军。刘锡琨见状,立即指挥队伍进入村庄。他们首先将被溃兵抢走的财物归还给村民,安抚受惊的百姓。村民们看到这些抗日勇士,不仅解救了他们,还帮他们夺回了财产,纷纷感激涕零。 接着,刘锡琨和队员们迅速收集了敌人遗弃的武器装备。他们将缴获的枪支进行清点和分配。一部分武器送到了胡风林领导的抗日队伍手中,进一步增强了地方武装的实力。剩余的武器则被运往黑铁山,交给了廖容标司令领导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这批武器的到来,极大地提升了该部队的战斗力,为之后的抗日行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抗战中,八路军侦察员刘锡琨正送情报,不料迎面遇到大队日军。刘锡琨忙拉帽遮脸,淡定
安琪小世界
2024-11-28 12:37:05
0
阅读: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