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娘,我决定改嫁给大哥!”1984年河南一名战士新婚仅3天,便收到了归队通知,然而事后他的妻子却决定改嫁给他身患精神病的大哥。背后的原因令人无比动容! 烈士,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国家历史的见证。他们为了正义、自由、和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从革命战争年代的抛头颅洒热血,到和平时期维护国家利益的舍生忘死,烈士的名字不仅镌刻在丰碑上,更镌刻在人民的心中。他们的牺牲让我们享有今日的和平与繁荣,因此缅怀烈士、保护英烈荣誉,成为一项庄重且神圣的社会责任。 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舍生取义,用生命铸就了民族精神的丰碑。从民族危亡之际的慷慨赴死,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英勇牺牲,他们以血肉之躯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人民的安宁。革命战争年代,无数无名英雄以坚定的信念,推动了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伟大事业。和平年代,烈士的英勇精神继续传承,他们在抗击自然灾害、打击犯罪、国防建设等领域书写了新的英雄篇章。他们的善行义举不仅感召当代人,更将在未来世代中赓续传扬。 为了更好地纪念烈士,保护英烈荣誉,2018年4月2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全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这一法律从国家层面明确了对英烈的尊重和保护,遏制了对烈士名誉的诋毁和污损行为,体现了国家对英雄精神的高度重视。这部法律的出台不仅完善了法律制度,也为弘扬烈士精神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通过法律的保护,烈士名誉得以免受侵害,社会道德底线得以巩固,同时也为青少年树立了尊重历史、崇尚英雄的正确价值观。 2021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补充规定,将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罪正式纳入刑法体系。这一罪名的确立,从法律上对诋毁英雄烈士行为予以严厉惩治,进一步彰显了国家对保护烈士荣誉的坚定立场。这一法律进展,传递了维护英雄精神的重要信号,不仅警醒了试图以不当方式挑战英烈名誉的人,也加强了全社会对英雄事迹的崇敬与弘扬。 缅怀烈士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2023年5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订《烈士公祭办法》,从制度层面进一步规范了烈士公祭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修订后的《办法》新增了五条内容,总计二十三条,明确了各级机构在公祭活动中的职责,为全国范围内的烈士纪念活动提供了指导依据。其中一个重要变化是强调公祭活动在青少年教育中的作用。这一规定要求,各级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烈士公祭活动,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引导青少年了解英雄事迹,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这一改动意义重大,它不仅在形式上丰富了公祭活动的内涵,也让英烈精神在下一代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社会价值观的承载者。通过参加烈士公祭活动,青少年不仅能够铭记先烈的付出,更能够从中汲取奋斗的力量。让下一代感知英烈的牺牲与奉献,是对国家历史最好的尊重,也是民族复兴事业的重要一环。这些活动不仅限于集体祭奠,还包括参观纪念馆、学习英雄事迹等多种形式,目的是将烈士精神融入青少年的思想深处,使其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始终铭记为国家和社会担当责任的重要性。 1984年的春天,位于河南平顶山叶县的一个小山村里,一对新人正在举办婚礼。新郎王长献是个普通的农家子弟,排行老三。这个家境贫寒,父母年事已高,长兄又不幸患了精神疾病,生活的重担几乎全都落在王长献的肩上。但即便如此艰难,他依然凭借自己的勤劳和善良,赢得了村里姑娘谢玉花的芳心。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新婚第三天,王长献突然接到部队的紧急通知,要求他立即返回部队。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子弟兵,王长献义无反顾地告别新婚妻子,踏上归队的路。谢玉花虽然不舍,但还是强忍泪水,嘱咐丈夫要平安回来。 就这样,带着妻子的嘱托和无限的牵挂,王长献离开了家,离开了深爱的妻子谢玉花,离开了经历了无数艰辛才开始的婚姻生活。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别,竟是天人永隔。王长献所在部队奉命参加老山战役,他作为一名出色的副班长,带领战士们英勇杀敌,屡立战功。然而,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王长献为掩护战友冲锋,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3岁。 为了这个家,谢玉花嫁给了大伯,正式成为王家的媳妇。村里人起初都说她傻,嫁给一个精神病人,还要照顾公婆,简直是自讨苦吃。但谢玉花不为所动,她心中只有丈夫的嘱托和这个家。从此,谢玉花就像一个陀螺,不知疲倦地打理着家中的一切。 谢玉花用自己的方式延续了王长献的生命。她的大爱,她的善良,她的无私奉献,感天动地。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也必将世代流传,成为人们心中真善美的永恒象征。
“爹、娘,我决定改嫁给大哥!”1984年河南一名战士新婚仅3天,便收到了归队通知
安琪小世界
2024-11-28 19:38:51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