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在新中国外交宴会上,邻桌的外宾问容龄:“共产党进北京时,你害怕吗?“容龄的回答令周总理叫绝。 裕容龄出身于显赫的正白旗汉军旗家庭,自幼便沐浴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她的父亲裕庚在清末担任驻外公使,先后被派往日本和法国,这为裕容龄提供了接触西方文化的宝贵机会。随着父亲的调任,裕容龄在不同的国家生活和学习,逐步形成了她独特的文化视野和艺术素养。 在日本期间,裕容龄不仅随父亲履行外交职责,还积极参与当地的文化活动。她在红叶馆向舞师学习日本舞蹈,掌握了细腻而优雅的舞姿。同时,她在日本大礼官长崎处接受了外交礼仪的训练,涵盖音乐、古典舞、美术插花等多方面的艺术教育。这段经历不仅丰富了她的艺术造诣,也为她日后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后,裕庚被调任驻法国公使,年仅十一岁的裕容龄随父亲移居巴黎。在巴黎,裕容龄的艺术天赋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她在当地著名舞蹈家邓肯的指导下学习现代舞,展现出非凡的舞蹈才华。邓肯对她的赞赏不仅提升了她的自信心,也使她接触到进步思想,倡导个性解放和自由追求的理念深深影响了她的思想和人生观。裕容龄在邓肯创编的古希腊神话舞剧中担任角色,展现了她对舞蹈艺术的深刻理解和表演能力。 在法国国立歌剧院,裕容龄进一步接受了系统的芭蕾舞训练,师从著名教授萨那夫尼。这段学习经历不仅提升了她的技术水平,也开阔了她的艺术视野,使她能够在不同的舞蹈风格中自由切换,展现出多样化的表演才华。她对芭蕾舞的热爱和执着,使她在短时间内便掌握了这一高雅艺术形式,并在随后的演出中大放异彩。 1902年,年仅十三岁的裕容龄在巴黎公开登台表演,出演了《希腊舞》、《玫瑰与蝴蝶》、《奥菲利亚》、《水仙女》和《西班牙舞》等舞剧,赢得了巴黎观众的高度赞誉,被誉为东方的“蝴蝶舞后”。 清王朝覆灭后,裕容龄并未停下她的艺术脚步,而是积极参与公益义演,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劳苦人民筹集善款。她的善良和对社会的关怀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体现。尽管她已年过四十,但她依然保持着出色的舞蹈功底,凭借多年的训练和丰富的表演经验,在公益演出中展现出非凡的艺术魅力和高超的技艺,进一步巩固了她在社会上的良好声誉。 新中国成立后,裕容龄的艺术生涯迎来了新的篇章。她被聘为国务院文史馆馆员,致力于研究和记录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她著有《清宫琐记》等书籍,详细记录了清朝宫廷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习俗,为后人了解那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裕容龄在文史研究领域的贡献,不仅展示了她深厚的学识和研究能力,也体现了她对国家文化事业的热爱和奉献精神。 裕容龄的一生,是东西方文化交融与个人艺术追求的生动写照。她在不同国家的生活经历,使她不仅掌握了多种舞蹈艺术形式,还深刻理解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共通之处。这种跨文化的理解和融合,使她的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力。 她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舞台上,更在于她对文化交流和艺术推广的积极推动。通过在巴黎的舞台表演,裕容龄将东方的优雅与西方的自由精神巧妙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她的表演不仅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也促进了中西文化的相互理解和融合,为推动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9年的一个秋日,北京的一处高档酒店里,觥筹交错,群贤毕至。这是一场盛大的外交宴会,出席的多为各国使节。容龄端坐主宾席,优雅地微笑着。作为前清贵族、民国名媛,她曾在多个政权更迭中见证历史变迁。如今,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她也积极参与到新政权的外交活动中。 酒过三巡,容龄身旁的一位西方男宾突然问道:"共产党进北京时,您害怕吗?"男宾神情复杂,似有挑衅之意。他显然是假借寒暄,实则想试探容龄对新政权的态度。容龄微微一笑,目光坦然:"先生,我是中国人,共产党也是中国人。我为何要害怕自己的同胞进入首都呢?"言语间极为自信,丝毫不见怯懦。 男宾闻言一愣,似乎没料到会得到如此干脆利落的回答。他尴尬地咳嗽两声,便再没做声。容龄端起酒杯,轻啜一口,她知道自己这番话定会引起许多人的注意。当年清廷覆灭时,许多贵族都选择了逃离,可她却留了下来。人们或许会认为她是个机会主义者,见风使舵,随波逐流。但只有她自己明白:无论时局如何变幻,自己始终是个中国人,始终要为国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晚宴结束,众人纷纷告辞。周恩来总理亲自将容龄送到门口,嘘寒问暖了一番。临别时,周总理意味深长地说:"今晚您的表现,令我钦佩不已。相信在座的外宾也会对新中国刮目相看。" 后来据说,周总理在一次内部会议上特意提到了容龄的这番话,并号召外交人员向她学习。他指出,容龄虽然出身贵族,但始终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自处,这种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怀,正是新中国外交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一时间,容龄的事迹在外交系统内部传为佳话。
解放后,在新中国外交宴会上,邻桌的外宾问容龄:“共产党进北京时,你害怕吗?“容龄
安琪小世界
2024-11-30 13:05:31
0
阅读: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