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作为人民干部的耿彦波,开始斥巨资改革建设,大兴土木,百姓们纷纷骂他“疯子”。但他却说:“我不在乎一时的得失和骂声,骂我我沉得住气。” 作为山西省的重要历史文化名城,大同市曾承载着辉煌的过去。然而,进入现代化进程后,这座城市的面貌却一度令人失望。狭窄的街道、破败的建筑,以及失落的文化气息,使得这座被誉为“边塞重镇”的城市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一位法国考古学家在游览云冈石窟后,曾直言大同是他见过最丑的城市。这句评价刺痛了大同人的心,也成为促使这座城市迎来巨变的导火索。 这场翻天覆地的变革,离不开耿彦波的名字。 1993年,刚上任灵石县县长的耿彦波,就做出了一个令全县上下哗然的决定。他决定从县里的财政收入中一次性拨出5000万元,用于修缮一座破败不堪的古建筑——王家大院。 要知道,这5000万可是灵石县当年财政收入的一半啊!消息一出,群情激奋,反对之声不绝于耳。人们想不通,这位新官上任为何如此大手笔。 对此,耿彦波并没有过多辩解,而是依然故我地投入到紧张的修缮工作中。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耿彦波的悉心呵护下,王家大院重新焕发了青春,成为了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艺术博物馆,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 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耿彦波之所以不惜代价修缮王家大院,是看中了它在文化旅游方面的巨大潜力。古建筑的生命得到了延续,旅游业也迎来了腾飞,这真可谓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啊! 在灵石县担任县长期间,耿彦波因改造王家大院一事饱受争议,被称作是"疯子县长"。 但他却不为流言蜚语所动,依然坚定地走自己认定的路。最终,一座焕然一新的王家大院矗立在世人面前,不仅延续了古建筑的生命,更是为当地的旅游事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尽管争议不断,但初显政绩的耿彦波,却愈发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毅然踏上了别样的从政之路。 耿彦波上任大同市市长后,提出了以历史文化为核心的城市复兴计划。 他深刻认识到,大同的价值不仅在于它作为山西第二大城市的重要地位,更在于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云冈石窟的雕刻艺术、辽金时期的建筑遗存,以及明代的城墙体系,都为这座城市赋予了独特的历史魅力。然而,过去的城市建设却让这些文化瑰宝被钢筋水泥掩盖。 耿彦波决心重塑大同,他带领团队对老城区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与保护。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明代大同古城墙的修复工作。 这项浩大的工程不仅让城墙重新耸立,也让整座城市焕发了古韵。修复后的城墙蜿蜒逶迤,与堞楼、角楼、城门相得益彰,成为大同的标志性景观。 不仅如此,耿彦波在规划中融入了对传统建筑形式的尊重。亭台楼阁、曲廊回环的设计,让城市每一处都散发出浓郁的历史气息。 行走在焕然一新的大同城中,仿佛穿越回了数百年前,文化与现代生活在这里巧妙地交汇。 作为一位颇具文人气质的领导者,耿彦波在古城改造中展现了非凡的审美眼光与文化修养。他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使他不仅注重城市外观的重建,更注重历史文化内涵的传承。 在重塑大同的过程中,他亲自撰写了《大同赋》,以优美的辞藻描绘了这座城市的辉煌历史和未来愿景。 文中的“青山有幸寄忠魂”“高祖无奈留遗恨”等句,体现了他对大同厚重历史的深情咏叹。这种文化深度也反映在城市建设的细节之中——从街道的命名到建筑风格的选择,甚至是每一块碑刻、每一处景观的设计,都渗透着历史与艺术的结合。 不仅如此,耿彦波还以书法表达他的文化理念。他的笔迹浑厚有力、刚劲不失洒脱,既有传统书法的深厚功底,又展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这种艺术修养不仅为大同的建设提供了精神支持,也让人们在城市的变化中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 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化的需求,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耿彦波在推进古城修复的同时,也注重了现代城市功能的提升。他提出“一手抓保护,一手抓发展”的理念,将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 比如,在古城保护区外围建设了现代化的交通设施和配套基础设施,既方便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又避免了对历史景观的破坏。此外,大同还成功引入了多项文化和旅游活动,通过吸引国内外游客,为城市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耿彦波也关注到市民的生活质量。通过一系列城市改造工程,大同的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过去拥挤、脏乱的街道变得整洁宽敞;过去杂乱无章的建筑群,取而代之的是充满历史韵味的街区。城市面貌的更新,不仅提升了大同的整体形象,也让市民重新找回了对这座城市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短短五年时间,大同完成了从“破旧之城”到“古韵新城”的华丽蜕变。这场变革的背后,是耿彦波不畏艰难、锐意进取的执政风格。虽然过程伴随着争议,但结果却无可否认地令全社会为之瞩目。 大同的变化,不仅是城市面貌的改变,更是文化与历史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一次成功探索。通过这一范例,我们看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也见证了城市治理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实践。
1993年,作为人民干部的耿彦波,开始斥巨资改革建设,大兴土木,百姓们纷纷骂他“
从南谈历史啊
2025-01-07 19:19:05
0
阅读: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