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肩膀酸胀、活动时咔咔作响的情况实在太常见了。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我是不是得了肩周炎”,然后开始甩胳膊、拉吊环,结果可能越练越糟。其实,肩膀问题是复杂的,很多时候问题的根源,并不在肩膀本身,而在于背后的肩胛骨。
案例分享今年53岁的索先生, 从两年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肩部酸胀不适,环转肩膀时伴有明显的关节内弹响声。日常活动不受限,但症状持续存在,困扰生活。
于是他前来就诊,经检查发现是肱骨前移与肩胛骨前倾所致的肩胛骨弹响,同时存在肩胛骨稳定性不足。在接受手法松解、关节松动、以及肩胛骨稳定肌群激活与强化等康复治疗后,患者表示肩部弹响明显减轻,后伸摸背活动度改善。
详细检查视诊:静止位无明显异常,主动活动时可见轻度肩胛骨翼状突起。
触诊:大小圆肌压痛明显;肩关节后囊压痛;肱骨前移
关节活动度:后伸摸背受限(仅能触及骶骨水平)。
盂肱关节AP(前后向)滑动测试:末端囊性阻滞感明显,提示后囊紧张。
弹响诱发测试:肩关节环转运动可诱发出弹响声。
肩胛骨辅助测试:辅助患者肩胛骨向后向下贴合胸廓后,再行环转运动,弹响减轻或消失。
诊断依据&结果1、诊断依据
根据患者动态后伸可观察到肱骨相对肩峰前移超过二分之一,再做肩关节活动时可观察到肩关节动态不足,在外展90度时可见肩胛骨卡顿感,考虑肩胛骨动态稳定性与盂肱关节异常所致肩关节活动轨迹异常造成弹响声。
2、诊断结果
盂肱关节后下方不稳、盂肱关节后囊炎。
治疗方案1、急性期/前期:镇痛抑敏,恢复基础活动度。
手法治疗:松解紧张的大小圆肌、后囊;肱骨头向后下的关节松动术,减轻卡压。物理因子治疗:超声波、冲击波作用于后囊压痛区。2、中期:激活稳定肌群,纠正动力链。
肩胛稳定肌激活:强化前锯肌(靠墙推掌)、下斜方肌(俯卧Y字上举)。后囊拉伸:水平内收拉伸、后囊自我拉伸。3、恢复期:整合与巩固。
力量强化:整合全身动力的力量训练,如过头举、划船。功能训练:模拟工作和运动中的特定动作,确保无痛无弹响。
处理思路1、新评估思路
主要通过“动态功能评估”和“鉴别性测试”来诊断,评估不止步于发现疼痛点(大小圆肌),而是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这两块肌肉会疼痛。通过观察肩胛骨在动态活动中的异常模式(翼状突起),并结合“辅助肩胛骨后症状改善”的测试,将病因从盂肱关节追踪至肩胛胸壁关节,从而达到整体调整。
2、新治疗思路
上游(病因):激活和强化无力的前锯肌、下斜方肌,以稳定肩胛骨。
下游(结果): 松解紧张的后关节囊,为肱骨头恢复正位提供空间。只有当肩胛骨重建后,肱骨头才能在正确的轨道上活动,弹响和疼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医生总结并非所有的肩痛都是“肩周炎”。如果您长期受肩部弹响、酸胀困扰,特别是在举手过头或向后伸时症状明显,且传统治疗效果不佳,不妨关注一下您的肩胛骨活动是否顺畅。
一个简单的自测方法:对着镜子做举手动作,观察两侧肩胛骨是否对称、平滑地移动。如果出现一侧突起、抖动或活动延迟,很可能问题出在肩胛骨的稳定性上。请及时寻求康复科或物理治疗师的帮助,进行精准的评估和治疗,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