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2女幼师遇害案家属发声##律师说法#
2023年12月11日,山东平度市两名女幼师李某菲、刘某怡在合租的出租屋内遭男子李某勇入室杀害。案件核心事实显示,李某勇因长期心理扭曲,对小学同学李某菲产生报复心理,通过跟踪、购买凶器等方式预谋作案。案发当晚,李某勇持刀闯入李某菲住所,先杀害李某菲,后因刘某怡呼救并试图夺刀,将其一并杀害。李某勇随后携带铁锤计划继续杀害堂哥李某辉,途中被警方抓获。一审法院认定李某勇构成故意杀人罪,作案手段极其残忍、社会危害性极大,于2024年10月判处死刑。李某勇当庭上诉,二审已于2025年2月19日(今日)中午结束,法院将择期宣判。
从公诉机关指控到一审判决,本案的核心法律逻辑清晰可循。李某勇的犯罪链条呈现出鲜明的预谋特征:提前购买刀具、多次踩点跟踪、制定连环作案计划,其行为完全符合《刑法》第232条对故意杀人罪“情节特别恶劣”的认定标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凶手在杀害李某菲后,因担心罪行败露转而加害完全陌生的刘某怡,这种“扩大性杀人”的犯罪模式,已超出普通报复范畴,暴露出对社会基本安全秩序的极端蔑视。
针对辩护方提出的“精神疾病抗辩”,法院未予采纳的裁判逻辑值得称道。李某勇在案发后驾车转移、清除证据、伺机再犯的系列行为,恰恰证明其具备完整的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依据司法部《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指南》的“动机-性质-后果”三维标准,其能理解“杀人”行为的法律意义。这种“鉴真”与“证伪”的司法判断,提醒我们对程序正义的坚守,同时要对“精神疾病免罪”滥用进行有力遏制。
我们离安全有多远?这三个女孩已经做了所有“正确的事”:选安保好的小区、和同事合租、晚上9点前回家。但惨剧依然发生,只因一道没装链锁的房门(据刘某怡父亲说,李某勇来到女儿和同事的出租屋处,室友李某菲开门后,李某勇入室随即行凶,并撞开了自己女儿房间房门)。此案亦折射出独居女性安全保护的制度性脆弱。三名幼师合租本应是相互照应的安全选择,但老旧小区的安防漏洞、租房市场的监管缺位,让恶意得以长驱直入。
李某菲与李某勇本是小学同学,却因对方的偏执追求被卷入悲剧。其家属在法庭上泣不成声,直言“凶手毫无悔意”。凶手的供述揭开了一个更黑暗的真相: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体系存在重大短板。《2023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我国抑郁症患者达9500万人,其中18岁以下患者占30%;我国高中生抑郁检出率高达40%,初中生抑郁检出率为30%,小学生的抑郁检出率也有10%。当李某勇将学生时代的创伤转化为反社会人格时,我们的教育系统是否尽到了筛查与疏导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