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吴•青瓷羽人纹盘口壶,釉下彩+犍陀罗

坚持走路 2025-02-22 16:01:19
【青瓷羽人纹盘口壶】 1983年江苏省南京市长岗村五号墓出土 通高32.1cm,口径12.6cm,底径13.6cm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认为成熟釉下彩绘瓷器的烧制始于唐代的长沙窑。但南京六朝博物馆的这件三国孙吴青瓷釉下彩羽人纹盘口壶,把釉下彩工艺出现的时间提前了近500年。 它是迄今为止所见用釉下彩绘美化瓷器的最早典型,也是迄今所见三国吴时期最完整的绘画艺术珍品。 这件青瓷釉下彩羽人纹盘口壶通体绘褐彩纹饰,辅以各类贴塑艺术形象,构成一幅浪漫、神秘的画面。 其中,器盖顶部塑有一只回首鸾鸟,作为盖钮。盖面绘一对人首鸟身的神禽,相对一株仙草翩翩起舞。壶颈部绘有七只虎状异兽,外形柔韧雄健。 仔细看,壶肩部装饰三组贴塑,分别为四个衔环铺首、两尊佛像和一对双首连体的比翼鸟。 壶腹部绘有两排持节羽人,上排十一人,下排十人,高低交错,两两相对。羽人身体极瘦,头有双角,脊背有毛,双手持节。 在壶的肩部有一个装饰人像,端坐于龙虎座之上,正如汉 代西王母那样。但他并不是西王母,其头部呈希腊美男子面容,头部后方有一个圆板式的头光,身穿通肩式僧衣,衣褶厚重,似罗马长袍。这种造型,与犍陀罗风格的佛教造像极其相似,很可能反映了汉晋时期人们对佛教造像的认识。 而壶下腹部近底处绘有一周仰莲纹。盘口壶通体彩绘,就连器盖内壁、内部口沿等目力所及之处皆满绘仙草、云气、连弧纹饰。纹饰线条活泼宛转,生机盎然,令人惊叹。 器物彩绘、贴塑图案布局繁而不乱,鸾鸟、神禽、异兽、羽人、仙草等栩栩如生,呈现出一派缥缈虚幻的天界风光。 这些图案与我国古代神话、谶纬、神仙家、道教乃至佛教有关,尤其佛像的出现说明当时佛教已渐盛行,佛教艺术形象已开始渗入绘画领域。 它的制作工艺为以后唐代长沙窑、磁州窑的釉下彩绘,乃至更晚的青花、釉里红等著名品种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重大的意义。 本来这件三国时期的釉下彩瓷器属于“孤证”,出土之后学术界还是把釉下彩绘瓷的诞生记为唐代长沙窑。但是在2002年至2004年,在南京城南秦淮河船板巷旁的皇册家园建设工地、大行宫地区新浦新世纪广场建筑工地及南京图书馆新馆工地这三处抢救性考古中,发现了一批孙吴时期的釉下彩绘瓷器和残片,装饰风格与这件盘口壶一致,修复后较为完整的有皇册家园出土的带盖双唇罐和大行宫出土的盘口壶,可以证实三国时期的孙吴政权的工匠首创了中国釉下彩绘瓷。 (图文来源于网络) 南京六朝博物馆

0 阅读:1
坚持走路

坚持走路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