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黄石公禳灾镇墓刻石”,太平道思想
坚持走路
2025-02-23 16:33:13
【黄石公禳灾镇墓刻石】
2000年,徐州铜山汉王与萧县白土镇结合处出土一方熹平五年(176年)镇墓刻石,定名为“黄石公禳灾镇墓刻石”。
“黄石公禳灾镇墓刻石”具有神秘的道教色彩。东汉末年的疾疫流行,刺激了道教禳灾疗疾等科仪的产生。“黄石公禳灾镇墓刻石”的年代为熹平五年(176),正是太平道形成的重要时期。太平道以阴阳五行、符箓咒语为根本教法,“黄石公禳灾镇墓刻石”中的五行厌胜法与太平道的巫术思想基本一致。
全文187字,释文可分为六段,如下:
[一R] 黃石公,冢真厭諸不食,還自受央;諸言不可,還自受其禍;諸言不朽,還自受其右;諸言不時,還受其央。
[二R] 固言從東方來者,西方金伐斬之;固從南方來者,北方水引而溺煞;固從西方來者,南方火斬伐而剋之;固從北方來者,中央土引而塞之;固從四方來者,日月磨之。
[三R] 諸有塗此書者皆得其央,皆言名者得神力。如律令。
[四R] 大齊王時受公恩,石為金關,下為玉籥,千秋億年,壽命止不死。
[五R] 丘丞、莫伯、地下二千石,大事毋相求,小事毋相勞。如律令。
[六R] 熹平五年,太歲在辰,三月廿九日,百食所到。
碑文六段,文中多处使用了通假字、古今字,语义晦涩。
[一R] 第一段
黄石公是汉初出现的神仙,不过黄石公事迹的文献记载非常少。东汉镇墓文一般是假托“天帝使者”“黄帝使者”的名义,而这篇镇墓文的发布者是黄石公。
[二R] 第二段
该段以五行相克的原理,对于来自东、西、南、北各方向的痼愆给予镇厭方案。从东方来者以金斩之,从南方来者以水溺之,从西方来者以木斩伐,从北方来者以土塞之。从四面八方一起扑来,以“日月磨之”。
[三R] 第三段
“涂此书者皆得其央”意思是涂抹毁坏此书的人将有祸殃。“名”通“铭”,指刻石的铭文。“皆言名者得神力”谓之宣读此石文字,或遵照此书的人们,会有神力相助。“如律令”为道教符咒常用语。
[四R] 第四段
“公”即黄石公。“关”这里指墓门,《周礼·春官·巾车》郑玄注“关,墓门也。”“籥”与“钥”通,“金关玉籥”当指墓葬封闭牢固。
[五R] 第五段
丘丞、墓伯、地下二千石是汉代对地下冥府的称呼,常见于告地书、解注文和镇墓文中。汉代告地书往往以天帝使者、黄神越章、黄帝等身份自居,告知地下冥府的官吏们,彼此间相互照应,互不相扰。
[六R] 第六段
熹平五年地支在辰,为丙辰年,“百食所到”是一种祈愿,与碑文开头出现的“不食”对应。
徐州汉画像石博物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