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在婚后,出轨了赵四小姐,于凤至选择了忍让,她甘愿与这个小三共侍一夫,唯一的

张学良在婚后,出轨了赵四小姐,于凤至选择了忍让,她甘愿与这个小三共侍一夫,唯一的要求就是赵四不能有名分,只能以秘书的身份陪在张学良身边。可最终,于凤至还是被抛弃了。 1991年3月17日,张学良来到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比弗利山庄的玫瑰公墓。 公墓中有一座墓碑,上面镌刻着“为了爱的纪念”,而墓碑主人的名字则是张于凤至。 张学良眼中含着泪花,他的身旁还有另一座空荡荡的墓。 张学良站在这两座墓碑间,不禁回想起与于凤至以及赵四小姐的往昔岁月。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但在此刻,这一切传奇都不及他眼前的这块墓碑来得真实与沉重。 张学良深知,自己的人生与决定,给这两位女性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幸福与痛楚。 赵四小姐虽然得到了他的陪伴,但于凤至却是以一种几乎是悲剧的方式,维系着对他的忠诚和爱。 就在张学良凝望这空墓的时刻,他感受到了生与死的交界,以及爱情的永恒与牺牲。 在他心中,于凤至的影子,和她留下的这片孤独而坚定的爱,将会永远刻印在他的生命里,直至他自己躺入这预留给他的空墓。 在1940年的春天,于凤至被确诊患有乳腺癌晚期。 这消息如晴天霹雳般打破了她近四年来的幸福时光——她与张学良在狭小的牢房中,度过了他们共同的日日夜夜。 那时的于凤至,终于可以独占张学良,无需再与任何人分享他的爱。 她不需要自由,她需要的只是张学良的垂爱。 回到过去,于凤至原是张作霖为张学良所挑选的原配。她出身名门,备受赞誉。 张学良却对媒妁之言反感至极,他始终将于凤至视为父亲给他的一个枷锁。 张学良的内心渴望自由,渴望真正属于自己的爱情,他频繁地与其他女性交往,不断地在外寻求刺激与满足。 尽管被忽视和冷落,于凤至始终默默承受着一切,坚守着作为张学良妻子的职责。直到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的关系浮出水面,于凤至再次表现出了她的宽容和牺牲。她默许赵四小姐以秘书的身份留在张学良身边,但坚持赵四不能有名分。 1936年的西安事变让张学良一夜之间沦为阶下囚。 当时,于凤至正在英国陪伴子女求学,得知这一变故后,她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国,陪伴丈夫共度难关。 那段坐牢的岁月,尽管环境艰苦,但对于凤至来说却是一生中最为幸福的时光。张学良与她相依为命,没有了外界的诱惑和纷扰。 于凤至不再只是张学良生命中的一个配角,她终于成为了他生活的中心。 但好景不长,病魔的侵袭预示着这段难得的幸福即将结束。 于凤至的生活在美国多年里充满了牺牲与坚持。在这段时间里,她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为的是张学良的安宁和孩子们的未来。为此,她甚至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让赵四小姐代替自己照顾张学良,尽管这意味着必须忍受嫉妒和痛苦。她心里清楚,这样的选择是为了张学良的幸福,尽管这份牺牲对她来说是极为艰难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于凤至的健康逐渐恢复。她的生活重心逐渐转向了照顾孩子和挣钱,她希望能够为张学良营造一个无忧无虑的生活环境,让他在获得自由后可以过上舒适的生活。她也未曾放弃另一个更重要的目标——争取张学良的自由。这成了她生命中的主要“事业”,她相信只要自己在美国,就能为张学良提供到美国探亲的借口,从而为他创造逃离牢笼的可能。 于凤至的这一生,几乎是在不断地为张学良的自由而奋斗中度过的。她一直在等待丈夫重获自由的那一天,这一等,就是整整50年。 1990年3月20日的,93岁的于凤至面对着床前的结婚照,她与张学良的青春时光被定格在了这一幅画面中。她的目光深情而遗憾,因为她知道,自己将与爱人无法再相见,更无法实现与他合葬的愿望。 此前,于凤至的生活已被她对张学良的深情所主导。她在自己的回忆录《我与汉卿的一生》中披露了离婚背后的复杂情感和苦衷。于凤至坚信张学良的离婚决定不是自愿,而是她声势浩大的“救夫运动”激怒了蒋介石,迫使张学良作出了牺牲个人幸福的抉择。尽管心中有无尽的不舍和痛楚,但她还是接受了现实,以保护爱人不受更大的政治风波影响。 最后,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于凤至将所有遗产和她对张学良无尽的爱留给了这世界。

0 阅读:63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吖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吖

资深历史痴,十几年商海沉浮,历史总能激励、启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