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叶剑英被派往印刷车间,一位工人偷偷告诉他:“这儿有个规矩,不能喊您叶帅,得喊您老叶。” 叶剑英,1897年出生在广东梅县的一个普通人家,家里不算富裕,但他从小就志向不小。他投身革命那会儿,还是个年轻人,参加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后来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崭露头角,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人物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他干过广东省主席、国防部长,1955年还被授予元帅军衔,是新中国十位开国元帅之一。别看他是个大人物,叶剑英骨子里却没啥架子,办事沉稳,考虑问题总带着长远的眼光。他这一辈子,经历过枪林弹雨,也扛过艰难困苦,是个真刀真枪干出来的革命家。 1969年,全国正乱哄哄地搞文化大革命。这场运动说是要保住革命成果,可实际上弄得社会上下都不得安宁。很多老革命、老干部都被卷进去,有的被批斗,有的被下放劳动,连叶剑英这样的元帅也没逃过去。当时,周恩来总理想了个办法,把这些老同志安排到基层去,既能避避风头,也算接受群众的“再教育”。就这样,叶剑英被送到北京新华印刷厂的装订车间干活。那年他已经72岁了,从指挥作战到折纸装书,这落差可不是一般的大。 叶剑英到了印刷厂,没啥特别待遇,跟普通工人一样干活。他被分到装订车间,主要任务是折叠书封。这活儿听着简单,可干起来挺费劲,尤其是对一个年纪大的老人来说。他每天按时到车间,穿上工作服,戴上手套,认认真真地干。刚开始,他手脚肯定没年轻人快,但从不偷懒,一张张封套折得整整齐齐。车间里热火朝天,工人们忙得满头大汗,叶剑英也一样,汗水湿了衣裳,他也一声不吭地接着干。 除了干活,他还跟工人们处得挺好。吃饭的时候,他就跟大家一起吃大锅饭,住的也是厂里的宿舍,没啥特殊要求。工人们看他这么大岁数还这么拼,都挺佩服他。他也不光顾着自己干活,平时还爱跟工人聊聊家常,谁家有啥难处,他知道了能帮就帮。有个工人家里小孩生病,他还亲自跑前跑后联系医院。这种事做多了,工人们打心眼里觉得这个“老叶”实在。 在车间里,工人们不叫他“叶帅”,而是喊他“老叶”。这规矩不是谁硬性定的,而是大家心照不宣。那时候文化大革命搞得人心惶惶,“元帅”这种称呼太显眼,容易惹麻烦。喊“老叶”就低调多了,既亲切又安全。叶剑英听到这称呼,没啥意见,反倒挺乐意接受。他心里清楚,这时候身份低点儿反而是好事,跟工人们打成一片也更踏实。这一声“老叶”,不仅是个称呼,更像是个信号,说明那是个啥都可能翻个儿的年代。 叶剑英在印刷车间的日子,挺能看出他是个啥样的人。首先,他信念硬得很。换成别人,从元帅变成车间工人,可能早就撂挑子了,可他没一句怨言。他觉得自己是共产主义者,不管在哪儿都得干点啥,不能闲着。这种心态,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再说,他这人没架子。别看他当过大官,到了车间跟工人们相处一点不端着,谁有啥困难他都记在心里,能帮就帮。工人们喊他“老叶”,他笑呵呵地应着,完全没把自己当回事。这种亲民劲儿,搁在那个年代特别难得。 还有,他韧性足。72岁的人了,每天站着折纸好几个小时,身体再好也得累啊。可他硬是咬牙坚持下来了,没喊过苦。这份韧劲,跟他当年打仗时候的作风一脉相承。 叶剑英在印刷厂待了两年多,到了1971年,林彪事件爆发,他的处境才有了转机。他离开车间,回到中央工作。1975年,他又当上了国防部长,1978年还干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帮着国家稳住局面。1983年,他退下来了,晚年住在北京,过得挺简单,爱看看书、写写字。1986年,他因病去世,89岁。
1969年,叶剑英被派往印刷车间,一位工人偷偷告诉他:“这儿有个规矩,不能喊您叶
菖蒲繁花居
2025-04-14 19:33:4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