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秘书递给叶剑英一封信,接过信后,叶元帅连忙打开阅读。读完后,秘书只见

品古观今吖 2025-04-15 10:06:04

1979年,秘书递给叶剑英一封信,接过信后,叶元帅连忙打开阅读。读完后,秘书只见叶元帅长叹一声,道:“这可真是43年前的糊涂账!”秘书看到写信人叫王玉瓒,为什么他会给叶元帅写信? 1979年,元帅叶剑英在一间繁忙的办公室内处理公务,他的桌上堆积着各类文件和信件。其中一封标注“西安事变真相”的信件引起了他的好奇。叶帅迅速翻阅这封信,内容令他十分震撼。 信件的寄送者是辽宁的老人王玉瓒,自称曾经亲手抓捕过蒋介石。叶剑英立即指示辽宁省委查找此人,详细了解西安事变的经历。 王玉瓒18岁时加入东北军,凭借较高的文化素质被提拔为文书,并逐步升至少校副官。 王在东北军中,一直隶属于张学良的队伍,这支队伍在两次直奉战争中屡获胜利,受到将士们的敬仰。 随着东北易帜,东北军归国民党控制,王玉瓒被送至南京进行军事交流,并在东北陆军讲武堂以优异成绩毕业。张学良赏识他的才能,将他提拔入亲卫队并重点培养。 1931年,蒋介石与张学良命令东北军实行“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三省被日军占领。此后,蒋介石执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将东北军调往西北围剿中共。王玉瓒心知外敌正侵略国土,却被迫转向内战,深感矛盾。 1936年,蒋介石亲赴西安督战,并在华清池驻扎。张学良担心其安全,命王玉瓒前往护卫。 在此期间,张学良曾多次与中共红军作战并惊叹其战斗力,最终考虑与中共合作抗日。他与李克农、周恩来会晤后决心改变蒋介石的抗日策略。 1936年12月11日,张学良再次与蒋介石交谈抗日必要性,但蒋介石强烈反对,两人不欢而散。 张学良决心采取强硬措施,他召唤在场的王玉瓒进城,随后在张公馆内告知王玉瓒即将执行的重大任务。这一行动即为历史上著名的“西安事变”。 王玉瓒在张学良的办公室内,第一次看见少帅张学良的眼神如此严峻,他听着张学良用极为严谨的语气命令:“我命令你去把蒋介石委员长请进城来,抓活的。” 他逐渐明白了张学良的用意,显然这是要逼迫他采取抗日策略。 王玉瓒立刻去找谭海副官,从他那里得知具体的行动计划——拂晓时刻出发,行动前换上蓝色棉服以区分敌我。 在换装后,王玉瓒决定今夜不回华清池,也不回家,而是整夜待命。 凌晨两点,王玉瓒起身前往营部,召醒几位连长并传达了任务命令。集结了骑兵和步兵后,他赶紧与孙铭九会合,约定三声枪响为行动信号。时间接近行动时刻,王玉瓒带领部队直奔华清池。 在华清池内,王玉瓒布置了人手控制第一道门,使得部队顺利通过。接近第二道门时,他发现蒋介石的贴身护卫正放哨。在短暂的观察后,王玉瓒果断决定开火,三枪声响彻夜空,标志着西安事变的开始。 孙铭九的部队迅速赶来支援,与蒋介石的亲卫队展开了激烈交火。在交火中,王玉瓒一心想要捕捉蒋介石。 趁着混乱,他绕过贵妃池,快速赶到蒋介石的房门口。房门半开,王玉瓒心中一沉,进入房间后发现蒋介石已逃走。 随即,他命令士兵四处搜寻,并通知张学良蒋介石逃脱的情况。正在此时,一位士兵报告,在三号墙下发现了蒋介石的一只鞋。王玉瓒意识到蒋介石已翻墙逃走,立即指令部队前往华清池后山进行搜寻。 在后山,王玉瓒命令士兵向杂草旁的石头开枪,希望将蒋介石吓出来。枪声后,从一处洞口出来了三个人,其中就是蒋介石。 经过一番折腾,王玉瓒终于将蒋介石押送至张学良面前,完成了任务。张学良随后派出亲卫团处理剩余事务,至此,西安事变全过程告一段落。 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毋庸置疑,但关于这场事变的功劳归属,一直有诸多争议。尽管张学良和杨虎城是事变的主要策划者,具体执行的功臣却长期被误认为是孙铭九。 甚至著名记者斯诺在其著作中描述“孙铭九带队捉拿蒋介石”,1970年代的电影《西安事变》也同样错误地把孙铭九塑造为主要行动者。然而,实际上领导此次行动的是王玉瓒。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担忧参与此次行动的将领们会受到蒋介石的报复,因此在离开前让他们各自回家,并发放了一笔钱以示感谢。王玉瓒在感谢张学良关心后,移居云南,并在1949年参与云南起义。 一年后,他回到辽宁家乡,不久因其国民党上校的身份而被误判并服刑十二年,之后又被送入乡下劳改,直至1979年才恢复自由。 王玉瓒多年的服刑,导致他的事迹鲜为人知,也难以获得公信力。即使在释放后,王玉瓒并未寻求澄清真相,而是选择安静地度过余生。 然而,1979年叶剑英的一次西安视察改变了这一切。叶剑英的诗作激起了王玉瓒的回忆,他决定写下当年事变的详细经过,这份六千字的长信最终送达了叶剑英手中。 叶剑英对王玉瓒的信件感到震撼,认识到澄清这段历史的重要性,并指示有关部门详查西安事变的具体过程。叶剑英的关注帮助王玉瓒恢复了名誉。

0 阅读:54

猜你喜欢

品古观今吖

品古观今吖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