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府祭祀除了类似本职工作的“祭孔”类的,还有每个人单独的祭祀,比如后院女眷喜欢拜观音、男主人拜关公等等。后来孔府就建了个楼,叫做“佛堂楼”,把各种大大小小的神像都放在一起祭祀,包括但不限于关公、玉皇大帝、观音菩萨、弥陀佛、送子娘娘....
每个神像的祭品是一碗粥(不清楚祭祀频率,可能是一个月两次,初一十五),为了节省粮食,这碗粥上供完了还要倒回盆里,然后这盆粥就归管佛堂楼的当差所有了。这样又盛又倒当然很麻烦,所以最后听差就优化了祭祀流程。
他端一大盆粥,往佛堂楼中间一放,意思是所有的神你们就共用一盆好了!摆完后,这盆粥就由他端回家了。管事人也不加制止,毕竟就一盆粥而已,所以最后大家就这么默认了...
孔府这种祭祀后,祭品很多都是归负责的听差。比如祭孔需要的🐷,那是不必去买的,因为有专门的“猪户”,专管供应孔庙祭祀用的“祭猪”。猪户由衍圣公府发土地二十亩,不交租税,自种自食,不出差役,为了保证祭祀用的🐷的质量和数量,他们需要很大的土地面积作为保障。但是即便如此,衍圣公府用🐷,也是按照官价支付价格的,只是对品质要求很高,太瘦太小肯定是不行的,相当于定点供应商。祭祀完了猪肉也是归工作人员所有。
再比如历代衍圣公及其夫人的冥寿和忌日,都要以整🐷、整🐑祭祀,除此以外还有鱼翅四大件或海参三大件等供菜。祭祀完了,这些这些供菜和祭牲,都归看家庙的所有,参加祭祀的赞礼生和提红毡等服务人员也能分得一条肉。
由于孔府祭祀极其频繁,而且累代衍圣公及其夫人很多,每个人都有生日和忌日,所以孔府一天到晚有祭祀。时间长了,家庙的祭祀人员就和杀猪的商量好,祭祀的时候,事前到卖肉的地方,借一头杀好的猪来,去摆一摆,大家行完礼就再把肉还回去。这样就节省一个活🐷。省了几次以后,就可以去他那里兑换一头活🐷。这个活猪也可以自己喂养,也可以再卖给猪户或者屠户。牛、羊户也是同理,只不过牛要求纯黑色的少壮公🐮,一点杂色不能有,所以牛户一般是经常在各地市场上物色,如发现这样标准的牛,就马上买过来在家中事前先喂养着,几时需要用,就几时牵去。
难以分割的猪牛羊都能想出办法,祭酒更不是问题。孔府家庙供酒一次是十斤,祭祀完了也是归祭祀人员拿走。所以祭祀人员很多都是倒一点点酒,然后往里面掺水,反正也看不出来。最后把剩下的酒拿回家了。当然大部分人也不是酒鬼,一次也喝不了那么多也不好保存,所以后来就有了“酒条子”,用的时候再去领。
至于祭祀的蜡烛啥的也是一样....
感觉就是只要成了福利,孔府工作人员就会把一切资源节省下来,毕竟省的都是自己的...由于东西多,一切皆可票据化...
不知道这个票据能不能交易和兑现,如果还有浮动价格机制,那样是不是四舍五入算是成立了个“曲交所”?
壹輩哋承喏
万世修降表的家族 洗不干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