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在广州开会时,遇见辽宁省副省长黄达,开玩笑说:“马夫当上了副省长,连鼻涕也干净了。” 黄达,江西清江(今樟树)人,生于1908年,年少时身材瘦弱、外表不拘小节,给人一种邋遢的印象。1927年,他加入了国民革命军二方面军警卫团,随团长卢德铭参加秋收起义,最终上了井冈山。黄达的身世并不显赫,但他的命运却与中国革命的历史紧密相连。 黄达上井冈山后,外貌和性格使得他在一众革命队伍中显得与众不同。虽然外形瘦弱,举止简单,黄达却有着一副甜嘴,做事总是以“谢”字为先,感谢天地、感谢一切,他的言语中常常充满了谦逊与感激,这也让他很快赢得了周围人的喜爱。 毛泽东主席对黄达的印象尤为深刻,某次,主席因脚部受伤,需要一匹小黄马来协助行程,但马夫却恰好短缺。此时,身材瘦弱的黄达被选中担任了马夫。 尽管黄达并不符合传统意义上马夫的形象,但他的勤恳和亲和力让毛泽东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次,在与黄达的交往中,毛泽东注意到他总是谦恭有礼、言辞谨慎,于是以“谢今谢古”作戏称,调侃他总是“谢天谢地”。 黄达听后并不反感,反而觉得这种昵称很亲切,随即便以“谢今古”自称,这一称呼在革命队伍中也传开了,黄达也因此留下了这个别名。 尽管担任马夫的职责并不显赫,黄达并未满足于现状。他渴望进步,尤其在意识到自己并未被编入警卫员的序列时,产生了一丝不满。 那时,毛泽东身边的书童和挑夫都是警卫员编制,黄达觉得自己为毛泽东养马、照料马匹,理应享有同等的身份。因此,他主动向毛泽东提出,自己应当也列为警卫员,得到与其他警卫员同样的待遇。 毛泽东看着黄达,笑着询问他为何不开心,黄达直言:“挑夫、书童都是警卫员,作为养马的我,也应该是警卫员。”毛泽东听后,微笑着指示将黄达列为警卫员,这一安排迅速得到了落实。从此,黄达不再只是一个马夫,而是毛泽东身边的一名警卫员。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达的身份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一名普通的马夫,他逐渐进入了红军的核心圈子。此后,他不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逐步晋升为毛主席身边的警卫连长。此外,他还在红34师担任卫生部政委,并在红一军团政治部担任科长。 长征胜利后,黄达的角色开始发生转变。他进入了更为复杂的后勤和行政系统,先后担任了八路军前总供给部副部长、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粮食总局副局长等职务。每一个岗位,都涉及到重大的物资调配和供应任务,这对于战时和战后党政工作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 黄达的政治和行政能力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岁月里,他继续在多个领域中担任要职,逐渐从一位军事干部转型为一位重要的政治领导者。 1949年之后,他不仅在国有企业和商业管理中担任关键职务,还逐渐参与到地方政府的领导工作中。他曾任大连同利贸易公司总经理、贸易局局长、关东公署商业厅厅长等职务,这些经历使他对经济管理、对外贸易及地方政治的把握愈发精准。 然而,黄达真正被广泛关注的时刻是在1950年国庆晚会上。在这场盛大的庆典中,黄达作为一名红军老战士,受到毛主席的亲自召见与表扬,得以坐在前三排,并被主席特别介绍给来访的外宾。 这一场面,不仅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对黄达贡献的高度认可,也标志着他从一名普通的战士,转变为中国社会政治舞台上一位重要的角色。 在随后的岁月里,黄达在辽宁省的政治舞台上继续发挥作用,担任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辽宁省委常委、书记处候补书记等职务。 无论是在党内工作,还是在政协系统,黄达都在多个岗位上为国家的发展和地方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智慧与力量。他还曾担任全国政协常委,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和重大决策的研究。 黄达的一生,见证了中国从战乱到和平,从革命到建设的巨大历史变迁,而他也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坚韧,成为了这一历史进程中的一名重要参与者。
1943年,新四军活捉了国民党副总司令韩德勤,陈毅愁眉不展,想装作不认识放他走,
【5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