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南京军事学院成立后,刘伯承请国民党战犯当军事老师,学员们十分不满:“打了败仗的,怎么能教打了胜仗的?”
开国将帅中,论打仗谁最厉害,尚有争议,有说是彭德怀、林彪,也有说是徐向前、粟裕,也有说是刘伯承。但若问哪位将帅的军事理论最丰富、军事著作最多、最热衷于办学,则毫无疑问是刘伯承元帅。
刘伯承有句名言,叫“治军必先治校”。
刘伯承也为此奋斗了一生。早在中央苏区,刘伯承就担任过红军学校的校长兼政委,长征途中,他是中央红军的总参谋长,先后兼任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红大校长。红军三大主力抵达陕北后,在繁忙的战争指挥中,刘伯承还兼任中央红军大学副校长。
解放战争中,刘伯承出任二野司令员,率领大军南征百战,忙得不可开交,即便如此,他还兼任二野军政大学校长兼政委,一有时间就给学员们讲课。
新中国成立后,刘伯承辞去所有军政职务,专心于办学,他创办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因为位于南京,所以也叫南京军事学院,刘伯承出任院长。
南京军事学院刚成立,就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缺少军事教员。这个问题让刘伯承很是头疼,当时解放军中有很多会打仗的军事将领,他们指挥了不少经典的战役战斗,但打仗和教人打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会打仗不一定会教人打仗,而且南京军事学院要培养的是适应现代化战争的军事人才,军事教员需要具备丰富的军事理论才行。为此,刘伯承就从华东军政大学、华北军政大学挖来了一些军事理论丰富的教员。
不过这些教员数量有限,刘伯承对他们也不太满意,因为这些教员虽然军事理论丰富,但很多没有上过战场,这也不是刘伯承想要的。为了解决教员的问题,刘伯承想了一个大胆的办法,那就是从被俘的国民党军事将领中挑一部分人才,让他们给学院里的学员讲课。
刘伯承和国军将领打过不少交道,他知道,有些国军将领的军事理论很丰富,打仗也很有一套,只是在老蒋的指挥下,这些本领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说干就干,刘伯承找来了被俘国军将领的名单,亲自从其中挑选一部分国军将领作为军事教员,这些国军将领大部分都在国外的军事学院留过学,理论知识自然没得说,而且很多将领的名气还不小。
这里面最有名的当属廖耀湘。
廖耀湘是黄埔六期毕业生,还在法国的圣西尔军校留过学,回国后深受蒋介石器重,先后参加了南京保卫战和昆仑关战役,后来还随远征军入缅作战。
解放战争中,廖耀湘是新六军军长,这可是蒋介石的五大王牌之一,战斗力强悍。辽沈战役中,廖耀湘被俘,后来被关在了抚顺功德林接受改造。
被俘后,廖耀湘认为,他的后半生,可能就要在监狱中度过了,谁知突然有一天,功德林管理所的所长姚伦突然把廖耀湘请进办公室,对他说:“南京军事学院的刘伯承院长想请你当教员,给学员们讲课,这也是你将功折罪的好机会,我来问问你的想法。”
听了姚伦的话,廖耀湘也是一愣,随后连忙摆了摆手说:“不行,不行,我只是一个战犯,一个败军之将怎么能给胜利之师讲课呢?”
“听说有很多像你一样的国军将领在那边当老师,你不会比他们差,你就去试试嘛。”
在姚伦的再三劝说下,廖耀湘来到了南京,刘伯承亲自见了他。廖耀湘表示,他不知道讲什么。
刘伯承早就想到了这一点,就给他划了一个范围,让他讲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他在缅甸抗日时取得一定战果的小部队战术以及森林战法;第二,讲讲他在辽沈战役中的体会;第三,聊聊对我军的建议。
廖耀湘便硬着头皮走上讲台。底下的学员看到廖耀湘,议论纷纷,都说:“打了败仗的,怎么能教打了胜仗的?”
廖耀湘闻言,就没有说话。刘伯承见状,直接走上了讲台,说:“我也是旧军官出身,我和朱老总都是半生军阀半生革命,毛主席说了,革命不分先后。这些教员都是我请来的,主席和总理也同意了,他们既然为我们讲课,就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就要尊重他们。”
底下的学员很多都是刘伯承的老部下,看到刘伯承这么严肃,他们也不敢继续说什么。廖耀湘也慢慢进入状态,有不少学员觉得他讲得很好,纷纷为他鼓掌。
当然,也有一些“刺头”很抵触这些原国军将领,有的还在课堂上带头闹事,类似《亮剑》中的李云龙那样。每当这个时候,刘伯承就把他们请到办公室,狠狠地批评他们一顿,再耐心劝导。这些刺头自然不敢不听刘伯承的话,回去以后果然收敛了很多。
在担任南京军事学院院长期间,刘伯承采取了多项措施,大大提高了军校的办学质量,也显著提高了学员们的军事素养。刘伯承还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编写和校正教材,有时候也会亲自给学员们讲课。
刘伯承也因此收获了“军事教育家”的头衔,在开国将帅中,只有刘伯承一个人获得了这个头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