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中欧达成共识,但中国输欧电动车不能低于29万!因为欧洲超半数的人表示自己不会买超过3.5万欧元的汽车,这也就是说欧盟用这个政策,让中国不能直接接入欧洲主流的车市场。 这种操作的背后,是欧洲汽车产业的集体焦虑。传统欧洲车企在燃油车时代呼风唤雨,但面对电动车转型却像被捆住了手脚。 大众、宝马这些巨头在电池技术、供应链效率上被中国车企甩了几条街,2024年中国电动车在欧洲市场的平均售价只有欧洲本土车型的60%,直接把欧洲车企逼到了墙角。 欧盟说是要“维护公平竞争”,其实就是怕中国车企用价格优势冲垮他们的市场份额,毕竟欧洲汽车产业占欧盟GDP的7%,养活了1300万人,要是真让中国车企把市场抢了,欧洲的就业和经济都得抖三抖。 更恶心的是,欧盟这套规则设计得特别“精准”。他们算准了中国电动车的成本优势,把最低价格卡在3.5万欧元,刚好让中国车企没法用低价冲击主流市场,又不至于完全断了活路。 比如比亚迪ATTO3在欧洲原本卖3万欧元,加税后涨到3.5万,和大众ID.3的价差从30%缩小到10%,表面上看是“公平竞争”,实际上是用行政手段强行拉平市场竞争力。这种做法就像在拳击比赛里给中国选手戴上沙袋,还美其名曰“平衡实力差距”。 欧洲消费者成了这场博弈的最大受害者。原本中国电动车能提供高性价比的选择,但现在价格被人为抬高,消费者要么多花钱买中国车,要么继续选贵得离谱的欧洲车。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算过一笔账,加征关税后欧洲消费者买中国电动车平均得多花1.2万欧元,这相当于普通家庭三个月的收入。 更讽刺的是,欧洲市场20%的电动车其实是特斯拉、宝马等西方品牌在华生产的,欧盟这波操作连自己人都坑,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但中国车企也不是吃素的,早就开始布局应对。比亚迪在匈牙利建了工厂,蔚来在柏林搞自动驾驶研发,领克直接推出5.3万欧元的高端车型抢市场。 这些策略虽然能绕过关税,但也面临新问题。欧洲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认知还停留在“廉价低质”阶段,麦肯锡的调查显示,欧洲55%到80%的消费者根本没听说过中国电动车品牌,就算听说过的也担心质量和信息安全。 中国车企要在欧洲站稳脚跟,得花大价钱砸品牌、建渠道,这比单纯卖车难多了。 欧盟的这套保护主义政策,短期内确实能给欧洲车企喘口气,但长期来看后患无穷。欧洲本土电池工厂北伏都快破产了,还在硬着头皮搞所谓的“产业链自主”,结果就是电动车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说到底,欧盟这招就是典型的“闭关锁国”思维,以为靠关税和价格限制就能保护本土产业,却忘了市场竞争的本质是技术和效率。 中国电动车的崛起不是靠补贴,而是靠全产业链的成本控制和技术创新,就算价格被限制,中国车企也能通过技术升级和品牌溢价打开市场。 欧洲要是继续搞保护主义,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毕竟在全球化时代,谁也不可能关起门来造车。
波兰这次是真的惹毛了中国,波兰在欧盟投票支持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结果中国车企
【20评论】【42点赞】
anything
当越来越多中国电动汽车进入后,欧洲人说,我的预算还可以增加一些。[滑稽笑]
alanlee126
他们很多人其实并不想用电动车!
李之杨
把理想.蔚来这种‘高端车’搞到那边去卖就行了
镜子
我也不赞成用低价微利方法去卷和占有市场。就该保障利润
云中漫步
正好取消出口退税和对电动车的大量补贴!
蓝色陀螺
口子一开,蜂拥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