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友金是一个新兵,这年才17岁。
入伍后,赵友金领到了一杆步枪,还有10发子弹。
但参加八路军之后,赵友金还没有开枪打死过人,在第一次战斗中,赵友金就杀死了一个鬼子,不过那是在拼刺刀的时候,用刺刀刺死的,不是开枪打死的。
之后,赵友金也陆陆续续参加了几次战斗,只是在这些战斗中,他都没有开过枪,有的是敌我双方距离太近,战斗打响后没多久,八路军就冲了上去,与日军拼刺刀。赵友金来不及开枪,就要和日军拼刺刀。
当然,赵友金也有开枪杀敌的机会,然而,赵友金身上只有10发子弹,打一发少一发,还不一定有补充。
身为新兵,赵友金对自己的枪法不太自信,他担心子弹打不中人,进而浪费子弹,所以在战斗中,他就迟迟没有开枪。在一次阻击战中,赵友金十发子弹,一发没打,战后,他就被排长狠狠地批评了一顿。
排长严肃地对他说:“不开枪,要子弹干嘛?下次战斗,你再不开枪,我就收了你的枪和子弹。”
对于排长的话,赵友金一直记在心里。
1945年3月,山东的一股日军,准备进村抢粮。
据八路军所知,这股敌人只有20多人,其中还有一部分是伪军,所以就派了一个排的兵力去打伏击。
排长就带人占领了公路两旁的制高点,这条公路是日军进村的必经之地,只要日军经过这里,排长就有把握把他们全部消灭。进入阵地后,赵友金选了一个视野比较开阔的地方趴好,将枪口对准下方的公路。
不久前,排长对他说的话,赵友金还没有忘记,他知道,排长说话算数,如果在这次战斗中,他还和之前一样一枪不发,排长真的会没收他的枪和子弹。
因为对自己的枪法不太自信,又担心打不中,进而浪费珍贵的子弹,赵友金在瞄准的时候,精神就格外集中。只要排长下令开枪,他肯定能打死鬼子。
然而,日军出现时,排长却吓了一跳。
因为公路上的日伪军,不是情报上的20多人,排长粗略一数,这股日伪军,至少也有300多人。
以八路军一个排的兵力,不管怎么打,都不可能是这么多日伪军的对手,排长虽然很想教训日军,但他也知道这一点。日伪军一出现,排长就意识到不妙,犹豫了片刻后,排长下令撤退,作战计划取消。
下完命令后,排长就带着战士们撤出阵地。
但赵友金却没有听到排长的命令。
自从日军出现以后,赵友金就开始在那里瞄准,他盯上了走在前面的一名日军,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枪口已经对准了,精力全在这名日军身上。只要排长下令开枪,赵友金有把握,一枪就能击毙这名日军。
因为瞄准的时候太过专注,赵友金就没有注意到排长的命令,排长和其他战友,也没有注意到赵友金的情况,就没有通知赵友金。这样一来,整个阵地上就只剩下赵友金一个人,而赵友金本人却还不知道。
看着日军越来越近,排长却一直没有吱声,赵友金急了,连忙问道:“排长,鬼子来了,打不打?”
赵友金说完后,没有人回应他,赵友金这才意识到不对劲,他赶紧回头看了一眼,结果吃惊地发现,排长和战友们都不见了,阵地上只剩下他一个人了。
这时候,赵友金最好的选择,就是赶紧离开。
但赵友金认为,日军距离他很近,如果就这样撤走的话,很容易被日军发现,到时候他只身一人,肯定不是日军的对手,要么被杀,要么成了俘虏。
这般想着,赵友金壮着胆子,竟没有撤走,他决定先打死几个鬼子,哪怕牺牲了,也不亏。于是,赵友金拿起枪,继续瞄准刚才的那名鬼子,片刻后,他扣动了扳机,一颗子弹笔直地飞向了这名鬼子的脑袋。
一枪击毙一个鬼子后,赵友金非常激动,他快速瞄准了另一名鬼子,并开了一枪,击杀了第二个鬼子。
公路上的日军听到枪声,还以为中了埋伏,他们连忙在公路上寻找掩体,准备与八路军作战。见公路上的鬼子被他吓到了,赵友金趁机离开了阵地,他快步追上了走在前面的排长。排长见赵友金气喘吁吁的,连忙问道:“小鬼子,怎么喘成这样,发生什么事了?”
“排长,我刚才打死了两个鬼子。”赵友金激动地说。
“哦,刚才的枪声,是你打的?”排长问道。
“嗯,是我打的。”赵友金就把刚才发生的事情说了出来,听说赵友金打死了两个鬼子,排长也很高兴。
只见排长拍了拍赵友金的肩膀,赞道:“好小子,一个人打死了两个小鬼子,确实很了不起。”
这一仗,也让赵友金克服了不敢开枪的恐惧,在之后的战斗中,他成长迅速,成了军中有名的神枪手。
1955年,27岁的赵友金被授予大尉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