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王近山、王必成、钟伟闹军衔,说自己的军衔授低了,毛主席知道后,不禁叹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没到授衔时!”
当时,新中国进行了首次大授衔。
这次授衔,一共评出了一千多名将军。
对于军衔,有的将军认为,自己的军衔太高,希望把自己的军衔降低一个等级。比如许光达将军,当他知道自己被授予大将军衔时,认为受之有愧,就找到了老领导彭德怀、贺龙等人求情,还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希望把大将军衔让给其他人,授予他上将就行。
也有的将军认为,自己的军衔太低,对于授衔的结果不太满意,有的只是吐槽几句,但有的还闹了起来。
其中,闹得比较凶的,是王近山、王必成和钟伟三位将军,他们都认为,他们的军衔还可以再高一级。
三人都有自己的理由。
在授衔名单中,王近山、王必成被评为中将。
对于这个军衔,两人都十分不满。
王近山、王必成都是在黄麻起义中参加革命的,和他们两人一起参加黄麻起义的,还有韩先楚上将。
在这之后,三人的职务基本差不多,到了解放战争初期,王近山和王必成的职务,甚至比韩先楚还要高一点。解放战争初期,王近山是中野六纵司令员,王近山是华野六纵司令员,而韩先楚是东北民主联军四纵副司令员。建国初期,三人都是副兵团级干部。
可如今,韩先楚被授予上将军衔,而王近山、王必成却被授予中将军衔,明明三人都是齐步走,最后韩先楚的军衔却比他们高,两人心里如何服气?
即便不和韩先楚比,和其他老战友比,王近山、王必成也认为,他们的军衔低了。原因很简单,解放战争中,王近山指挥的中野六纵,是中野的王牌,王必成指挥的华野六纵,同样是华野的王牌纵队。
在新中国首次授衔时,中野、华野都有不少纵队司令员被授予上将军衔,比如中野二纵司令员陈再道、三纵司令员陈锡联等,都是上将军衔。华野一纵司令员叶飞、九纵许世友、十纵宋时轮,他们都是上将。
看着其他老战友都是上将,而自己却只是中将,王近山、王必成就十分不满,情绪自然就比较大。
与他们相比,钟伟的情绪更大。
在授衔时,钟伟被评为少将军衔。
当得知自己的军衔后,钟伟十分不满,当场就闹起了情绪,还说“要把少将的肩章挂在狗尾巴上”之类的话。
钟伟担任过东野12纵司令员。
东野改称四野后,钟伟担任49军军长。
在东野12个纵队中,除了钟伟是少将,余下的纵队司令员,最少也是中将,还有不少上将。
在担任49军军长期间,与钟伟搭档的两任军政委袁升平、徐斌州,他们都被授予中将军衔。
不仅如此,钟伟麾下有一个师长,叫温玉成,温玉成也被授予中将军衔。一想到昔日的搭档甚至部下,如今军衔都比自己高,以后见了他们,还要率先向他们敬礼,钟伟心里就不是滋味,这才闹起了情绪。
而钟伟之所以被授予少将军衔,可能与他的性格有关系,钟伟的性格和李云龙很像,特立独行,希望我行我素,战争年代打了不少胜仗,但错误也没少犯。
比如抗战中,钟伟未经请示,私自离开了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转而投奔老领导黄克诚,这件事情险些酿成大祸,他犯下的错误,也成了评衔时的减分项。
因为闹军衔的动静太大,连林彪都看不过去了,他直接把钟伟叫到身边,严肃地批评了他一顿。
面对林彪的批评,钟伟不敢反驳,也不敢不听,回去之后,这才有所收敛,不敢再闹军衔,发泄不满。毛主席听说王近山、王必成、钟伟等将军闹军衔都事情后,叹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没到授衔时。”
不过毛主席也认为,钟伟的军衔授低了。虽说后来钟伟还是被授予少将军衔,但在待遇上却给了他行政五级,这是大部分中将、少部分上将的待遇。
其实,这些将军闹军衔,可能也不是为了名利,而是认为,昔日的搭档甚至部下,如今军衔却比自己还要高,认为自己丢了面子,为了面子,这才闹军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