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5岁赖宁因扑救山火牺牲,随后他的故事被收入教材。可是2012年又将

寒梅傲骨雪中情 2025-04-23 09:42:24

1988年,15岁赖宁因扑救山火牺牲,随后他的故事被收入教材。可是2012年又将他从教科书中删除,原因让你心服口服。 那会儿全中国的中小学课本里都印着个叫赖宁的娃娃照片,这个15岁的少年在1988年春天永远留在了海子山的浓烟里。 事情刚发生那阵子,报纸广播天天讲他的故事,学校老师领着学生开班会都得抹眼泪。可谁也没想到,24年后教育部一纸文件,课本里赖宁的名字和照片突然就没了。 1988年3月13日,四川石棉县的天刚擦黑,赖宁在家写完作业正要出门找伙伴耍,抬头看见海子山方向冒起老高的黑烟。 当时县里人都知道山上架着电线,八成是短路走火了。这孩子连书包都没顾上放,撒腿就往山上冲,手里攥着根松树枝就加入了灭火队伍。 当时现场乱得很,县里干部、林场工人、附近村民全在火场扑腾。谁也没注意队伍里混着个初中生,更没人想到这个单薄身影会在火场三进三出。 头回被工作人员劝下山,赖宁猫腰钻过警戒线又折回去了,第二趟被人拽着胳膊送回家,他趁天黑抄小路绕回来了。最后找到这孩子时,人都烧得不成样子了,手里还死死攥着半截焦黑的树杈子。 这事当时轰动全国,《中国少年报》头版登了他的照片,团中央追授了“英雄少年”称号。九十年代那会儿的语文课本,翻开十本有八本写着赖宁救火的故事,学校走廊挂的英雄榜上,赖宁永远排在头一个。 可到了2012年9月开学季,家长们突然发现新发的课本里找不着赖宁了,学校墙上的照片也撤得干干净净。 要说这里头的弯弯绕,还得从教育观念的变化说起。 早些年讲究“见义勇为”,讲究“舍己救人”,可后来社会上出过几档子事——有孩子救落水同伴结果全淹死的,有学生拦小偷被捅成重伤的。 2004年教育部开了个会,专家们拿着数据说话:每年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里,三成都是“见义勇为”惹的祸,打这儿开始,安全教育的风向标慢慢转了。 2012年修订《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的时候,专家们吵得脸红脖子粗。 最后白纸黑字加上了“不提倡未成年人参与抢险救灾”的条款,公安部消防局跟着发了文,明确说火灾现场要让娃娃们先撤。这些红头文件往桌上一摆,赖宁的故事再搁课本里确实不合适了。 不过要说赖宁完全被抹去了也不对,现在有些学校的德育课上,老师会拿他当案例讨论:“要是搁现在,你们觉得赖宁该怎么做?” 有孩子举手说该打119,有孩子说要先保证自己安全。去年石棉县搞了个赖宁纪念馆,参观须知里特意写着:“学习奉献精神,更要掌握科学方法。” 八十年代那会儿通讯靠吼、交通靠走,着火了确实得靠人海战术。现在别说山林火灾有直升机灭火,就是街上抓个小偷都有天网盯着。 时代变了,对英雄的定义也在变。如今讲究“科学施救”,讲究“智慧勇敢”,这可比光喊口号实在多了。

0 阅读:0
寒梅傲骨雪中情

寒梅傲骨雪中情

寒梅傲骨雪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