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了,不需要那么多钱。”2020年,一生抠门的大学教授王泽霖,却大手一挥捐出

寒梅傲骨雪中情 2025-04-23 11:08:31

“我老了,不需要那么多钱。”2020年,一生抠门的大学教授王泽霖,却大手一挥捐出了8208万元,女儿知道后却只说了一句话。 在河南农业大学的校园里,人们经常能看到一位骑着旧自行车的老教授。车筐里装着泛黄的教案本,车把手上缠着修补过的塑料绳。 这位穿着洗得发白中山装的老人,正是身家千万却把全部积蓄捐给国家的王泽霖教授。 王泽霖小时候最爱听姐夫讲军营故事,那位参加过解放战争的军人总说:“好日子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得靠咱们自己挣。”这句话像种子一样埋在少年心里。 他明白读书才能改变命运,每天天不亮就蹲在弄堂口背书,晚上借着路灯做习题。1960年考上北京农业大学兽医系时,邻居们都说王家出了个文曲星。 大学5年,王泽霖的笔记本摞起来比人还高,别人周末逛公园,他泡在解剖室研究动物内脏。毕业后分配到农场当兽医,发现书本知识跟实际工作差着十万八千里。 为了搞懂鸡鸭发病规律,他白天给牲畜看病,晚上蹲在鸡舍观察,衣服上常年沾着饲料和粪便。这份较真劲儿让他考上了南京农林大学研究生,后来成为河南农大最年轻的副教授。 八十年代养殖业大发展,养鸡场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可禽流感这个“看不见的杀手”让养殖户血本无归。王泽霖带着学生跑遍中原大地,发现防疫难题卡在疫苗效果差和诊断技术落后。 有次在焦作养殖场,眼睁睁看着三千只鸡一夜之间死光,老农蹲在鸡舍门口抹眼泪。这个场景成了他攻关的动力。 搞科研要钱,学校经费紧张,王泽霖想出个“土法子”——和企业合作搞技术转让。他把实验室研发的检测试剂做成产品,卖给兽药厂换研究经费。 这种“拿技术养科研”的路子,后来被农业农村部列为产学研结合典型案例。靠着这笔收入,团队建起了中原地区首个禽病诊断中心。 2004年禽流感疫情暴发时,王泽霖团队研发的疫苗及时投用。根据农业农村部当年疫情通报,使用新疫苗的养殖场损失减少七成。 这项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转让费超过5000万。钱打到账上那天,会计看着数字直揉眼睛,老教授却惦记着给实验室添台新离心机。 生活中的王泽霖抠门得出名,女儿结婚时想买件红毛衣,他跑遍批发市场挑最便宜的。 实验室年轻人看不下去,偷偷给他饭卡充钱,被发现后挨了顿训:“省下来的钱能买多少实验耗材?” 可就是这位“铁公鸡”,汶川地震捐了20万,新冠疫情期间又捐出8000多万。银行工作人员办理转账时反复确认:“您确定要转走全部存款?” 老伴最懂他的心思,有回整理旧物翻出泛黄的军功章,那是去世姐夫留下的遗物。王泽霖摩挲着勋章说:“当年他们流血,如今咱们流汗,都是为着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女儿继承了这份家风,在父亲捐款后只说:“钱够用就行,留着买心安。” 如今走在农大校园,还能看见老教授蹬着自行车去实验室,车铃铛早就坏了,改用木棍敲车架提醒路人。 学生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活化石”,既是说他几十年不变的打扮,也是敬佩他坚守初心的精神。国家颁发“全国优秀教师”奖章那天,他别着奖章拍了张照,转头就把奖金打到了学校基金会账户。

0 阅读:53
寒梅傲骨雪中情

寒梅傲骨雪中情

寒梅傲骨雪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