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贺子珍去世,送她最后一程的人群中,有一名男子不停地大声哭喊着四个字,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2025-04-23 12:51:55

1984年,贺子珍去世,送她最后一程的人群中,有一名男子不停地大声哭喊着四个字,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这个男子究竟是谁?

1984年,贺子珍去世的消息传开,上海街头送葬的人群肃穆而哀伤。然而,一个男子的举动却打破了沉默——他跪在灵柩前,大声哭喊着“姨妈,姨妈”,声音嘶哑,泪水模糊了脸庞,引得所有人侧目。 贺子珍,1910年出生在江西永新县一个普通人家,小名叫贺桂圆。她家境清贫,父亲靠教书和摆茶肆维持生计。贺子珍从小就跟着父亲跑前跑后,接触底层生活,练就了一副坚韧的性子。1923年,她小学毕业,进了教会学校读书。那时候,她就对国家大事感兴趣,课余常和同学聊救国救民的事儿,脑子活泛得很。 1925年,她加入共青团,第二年入了党。从此,她剪掉长辫子,穿上粗布衣,跑遍永新县的村子,教妇女识字,讲革命道理。1927年,她跟着兄长贺敏学上了井冈山,帮着整理文件、筹备物资,忙得脚不沾地。1928年,她和毛泽东结了婚,婚礼简单得不行,就几碗红米饭,点一盏煤油灯,可两人志趣相投,一起投身革命。

长征路上,贺子珍吃了不少苦。一次战斗中,她为了掩护战友,头部和背部被弹片打中,疼得直咬牙,可她硬是扛着文件箱走下去。后来,她去了苏联治伤,回来后又在上海、杭州搞妇女工作,组织女工做军衣,手上针眼都没停过。1979年,她当了全国政协委员,虽然腿脚不便,拄着拐杖也要去开会。1984年,她在上海华东医院去世,享年74岁。她这一生,苦难多,贡献也多,是中国革命史里抹不掉的名字。 1984年4月19日,贺子珍的葬礼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那天,送葬的人群里有个中年男子格外显眼。他突然冲到灵柩前,跪下来,双手紧紧抓住木框,哭得喘不过气,不停喊着“姨妈,姨妈”。他的嗓子都喊哑了,眼泪止不住地流,周围的人都被他的情绪感染,气氛一下子更沉重了。 这个男子叫贺麓成,是贺子珍的养子,也是毛泽东的侄子。他的生母贺怡是贺子珍的妹妹,1949年因车祸去世,那时贺麓成还小,贺子珍就把他接过来养着。贺子珍对他像亲儿子一样,家里条件不好,她就亲手给他缝补衣服,晚上还教他写字认字。贺麓成长大后,知道姨妈为革命受过多少苦,心里对她又敬又疼。 那天葬礼上,贺麓成的哭喊不是随便来的。那是多年感情的爆发,是对养母的感恩,也是对失去她的痛楚。他跪在那儿,哭到最后被亲友扶起来时,腿都软了。这件事后来传开,大家才知道,这个不起眼的男子,和贺子珍有这么深的牵绊。

贺子珍去世后,贺麓成回了北京,继续干他的老本行——导弹技术研究。他是个低调的人,平时不太爱说话,就喜欢埋头工作。实验室里,他带着团队搞研发,经常熬夜,桌上堆满图纸,手边茶水凉了也没空喝。他手把手调设备,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记数据时一丝不苟。同事说,他从不提自己的家世,偶尔加班晚了,就盯着窗外发呆,谁也不知道他在想啥。 除了科研,贺麓成还挺重视带新人。他在教室里给年轻技术员讲课,拿粉笔画公式,讲得明白又耐心。有人问问题,他就凑过去细细解释,没一点架子。他的努力没白费,团队搞出了不少成果,给国防事业加了把力。可他从不揽功,每次都说这是大家的成绩。一次学术会上,他穿着朴素的衬衫上台讲了几句,讲到科技要为老百姓服务,底下人鼓掌鼓了好久。 到了晚年,贺麓成参加过几次纪念毛泽东的活动。他站在角落里,拿着讲稿讲初心和责任,声音不高但有劲儿。讲完就一个人回家,走路慢但稳。他的日子过得简单,没啥新闻报道,也没啥光环,可他干的事儿实打实影响了不少人。他的科研成果留给后人,也激励着年轻人接着干。他用自己的方式,延续了贺子珍那份为国为民的心。

0 阅读:53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深入浅出,从另一个角度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