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的独生子白清扬,高三因成绩优秀,被保送到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未曾想,他竟选择了最冷门的蒙古史专业。董卿诧异地问白岩松:“你不担心儿子以后不好找工作吗?” 小时候喜欢历史,大多数人长大了只剩一句“我小时候也爱看三国”,可白清扬真往里扎了。 别人刷题,他背碑文;别人打游戏,他翻元史。 高一那年,硬是靠自学掌握了,基本蒙古语,还缠着白岩松资助去草原“考察”,结果真去了。 在呼伦贝尔呆了小半个月,风沙刮得脸生疼也没退。 回来就跟父亲说——要读蒙古史,不改。消息一出,朋友圈里先炸了,一边骂“废专业”,一边转发“别人家的娃”。 伦敦国王学院不是啥随便能进的学校,专业冷门,但门槛高。 白清扬申请材料一堆,连推荐信都找蒙古国家博物馆写的,人家不是空想,是真干过。 挖过成吉思汗行宫遗址、发过论文、登过期刊、上过展板,别人上大学是消费学历,他用大学当实验室。 在英国读书那几年,不光上课,还兼职做蒙古史讲解、翻译史料、给当地高校讲中国古代民族互动史。 20岁不到,已经能和一堆教授掰手腕了。 毕业回国,不挑肥拣瘦,直接进了某重点大学历史系,蒙古史没多少人研究,白清扬一上来就站在浪头。 这事传出来之后,网上炸锅,有人说他是“含话筒出身”,有人说“拿冷门专业当特权试验场”,甚至还有人,挖白岩松过去说过的“留学不如留人”。 可谁都拦不住白岩松支持儿子的态度。 那句话他讲得明白:“人生是他自己的,专业是他选的,我买单。” 说得轻巧,其实背后放弃了,太多父母想掌控未来的执念,成绩好又怎样?没让去学经济,也没硬塞个名校商科,他知道,强行改变兴趣,迟早爆雷。 这教育理念听着“佛”,操作起来一点都不躺平。 小时候看武侠、踢球、看闲书——别人家爸妈焦虑得发疯,白岩松放着不管。 作业不写没关系,书一定要读完,功课挂了能补,思考能力断了可补不回。 最绝的那句,是他说的:“中考考第一就断绝关系。” 听着像玩笑,背后是对“唯分数”的明目张胆反抗,这么多年,社会反复喊“素质教育”,真落实的有几个? 白清扬的成长经历,成了这口号的反例证明:不盯分数也能赢。 当然,争议也真不少,有人拿他跟普通家庭孩子对比,说他家底厚、能试错、不怕就业。 谁没点现实?关键在有没有真才实学。 毕业后白清扬没吃“啃老饭”,反倒靠着专业做出成绩,不靠脸、不靠姓,靠论文和项目拿下教职。 足球解说、蒙古史研究、还兼职给纪录片写脚本,业务跨度比电视台节目还广。 有人酸他走父亲老路,其实这路走起来更难,白岩松是谁?新闻战线头牌,这路不够硬,扛不下来。 这事最值得琢磨的,不在“冷门专业也能成功”,而在——教育到底该听谁的? 白岩松的方式不是放养,是选信,他清楚:孩子不是工具,教育不是流水线。 兴趣摆第一,能力慢慢养,挫折不躲,顺势而为。 这种理念,鲁迅试过,王朔也提过,但落地太难,大多数家庭没耐心、没资本、没勇气。 蒙古史不是谁都能学,也不是非得学。 真正该学的,是怎么在偏门中找到支点,把冷门做成热事。 白清扬做到了,不靠风口,也没等热度。 那些说“冷门无用”的人,忘了大多数好工作都从小圈子长出来,真正的稀缺,往往藏在被轻视的角落。 教育不是一场赛跑,而是一场选择,选的路对了,就算是无人区,也能跑出风声。 参考资料: 冯玮.《冷门专业热起来:蒙古史青年学者白清扬访谈录》.《中国青年报》,2023年12月15日。
清华学霸庞众望的操作让三百万人坐不住了!刚拿下300万科研大奖,这位寒门贵子转头
【7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