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通房丫李氏,站着侍奉丈夫与正妻长达33年。这日,她正在盛饭。谁知,管

玲珑说历史 2025-04-25 09:14:33

1904年,通房丫李氏,站着侍奉丈夫与正妻长达33年。这日,她正在盛饭。谁知,管家突然冲进来高喊了一句,她手一歪,啪地一声碗摔落地面碎了一地。正妻刚打算开口斥责,丈夫却开怀大笑:“坐下,一同用膳!”

李氏从小生活在河北宛平县的贫困家庭,家里无力供养她,最终她被卖入了官宦人家。

命运从那一刻起便开始被人掌控。

1871年,因为一次不慎打碎了主家的花瓶,李氏被转卖至杭州知府,谭钟麟的府中。

她不再是简单的丫鬟,而是成为了那个家中的通房丫鬟,负责为主家做饭、洗衣、侍奉,甚至在正妻面前也得跪行礼。

那段日子,李氏的生活艰辛,没有得到什么特别的待遇。

她依旧是那个没有权利的丫鬟,在厨房劳作,站着为主子们端饭,吃的总是残羹剩饭。

虽然谭钟麟曾因为“老年得子”对她略显宠爱,李氏依旧没有脱离下人的身份。

为家里人做饭、洗衣,几乎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她做,地位低得让人心酸。

1880年,当时,李氏生下了一个儿子——谭延闿。

尽管李氏依旧只是一个妾室,但这个孩子在他父亲谭钟麟的心中,占有特殊地位。

谭钟麟因为年纪大才得此子,对他有着不同寻常的宠爱。

李氏的小儿子谭延闿,虽出生在低微的身份,但母亲李氏一直对,他有着高深的期许,常常对他说:“唯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这话深深印在了谭延闿的心里,他立誓要通过科举考试,改变母亲和自己的命运。

李氏每每将自己受辱的经历,讲给谭延闿听,提醒他务必读书,不仅是为了自己,也为了能让母亲不再忍受这些侮辱。

谭延闿自小聪明,目睹母亲的苦楚,他决心通过科举,改变整个家庭的命运。

13岁时,他中举秀才,之后他更加刻苦努力,在1904年,参加了清朝末年的最后一次科举,并以会元的身份名扬全国。

会元是科举考试中最为显赫的头衔,而谭延闿也一举,填补了湖南200多年来没有会元的空白。

这一天,李氏正忙着为谭钟麟夫妇盛饭。

管家突然冲进屋,高声喊道:“少爷中会元了!”听到这个消息,李氏激动地失手摔破了手中的碗,碎片四散。

她还没来得及反应,谭钟麟的正妻就准备出声责骂。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谭钟麟突然开怀大笑,对正妻说道:“她可坐下同食!”

这句话,简单却震撼,就像是李氏一生,遭遇的所有不公,突然被翻转过来。

她从一个站着侍奉的丫鬟,瞬间变成了可以平等,与主家一起进餐的“正室”,这成为了她身份的象征性转折。

这个瞬间,李氏感到从未有过的尊严与被认可。

她不再是那个低微的丫鬟,而是因儿子的成就,而得到改变命运的机会。

虽没有正式的地位,也没有名分,但终于能站在这个家族的正厅,享受属于她的荣光。

正妻心中的冷眼和嫉妒,却始终未曾消退。

李氏虽得到了尊崇,但这并不能消除,在这个家中曾经的卑微地位。

依然得不到完全的尊重,依然受到许多人的排挤和冷落。

谭延闿不在乎这些,他记得母亲的教诲——“唯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也明白,自己的一切成就,都源于母亲的支持与鼓励。

1904年,这个充满象征意义的年头,也见证了李氏人生的另一场大反转。

不再是那个为别人做饭的丫鬟,而是一个有了话语权和身份的母亲。

儿子谭延闿,在科举中获得了会元的荣耀,还成为了全国的焦点,带给她的,是荣光,还有尊重。

1916年,李氏因病去世,按照当时的规矩,按族中的礼法,她本应从侧门出殡。

谭延闿未遵从这些旧规,他大声对族人说:“我谭延闿已死,抬我母亲出正门!”

族人虽然极力阻拦,谭延闿毫不妥协,甚至躺入棺木,怒吼道:“我已经死了!”最终,族人被迫同意,李氏从正门入土为安。

这一举动也象征着,李氏的身份从此得到了完全的认可,母凭子贵的理念,再一次得到了印证。

0 阅读:0
玲珑说历史

玲珑说历史

日交月替变幻天地多少颜色,人来人往更易乾坤无数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