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北大教授陈西滢冲进外国同事的房间,看见了妻子凌叔华衣衫不整地坐在床上

玲珑说历史 2025-04-25 09:17:18

1936年,北大教授陈西滢冲进外国同事的房间,看见了妻子凌叔华衣衫不整地坐在床上。他神色镇定,给了妻子两个选择,让其心甘情愿回了家。

这段婚姻,表面上恢复了平静,但裂痕已经无法修补。

从此,凌叔华与陈西滢的关系,进入了长达三十年的疏离期,两人一直保持着名义上的婚姻,却在情感的深处,早已划上了分割线。

这一事件,揭示了家庭伦理的困境,也深刻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传统观念,与现代情感冲突中的挣扎。

陈西滢与凌叔华的婚姻,曾被誉为民国文坛的“神仙眷侣”。

他们的结合,几乎是新文化运动中,理想化的自由恋爱的象征。

陈西滢是北大的教授,同时兼任《晨报》编辑,深受学生敬仰;凌叔华,则是作家、画家,她的才情与美貌让无数人倾倒。

她接待过泰戈尔,还主持过其茶话会,曾被赞为“风华绝代”。

胡适曾称赞他们为“才子佳人”,他们的婚姻被视为文人家庭的典范,婚姻的美好背后,却也埋藏着隐形的裂痕。

陈西滢的内敛与保守,凌叔华的自由与感性,这两种性格与观念的碰撞,注定了这段婚姻的困境。

陈西滢是一个注重家庭责任的男人,他的性格内敛保守,做事讲究理性与责任感。

他对妻子表现出的关心,更多体现在日常的生活琐事上,而非情感的抒发。

而凌叔华,作为一个充满激情的艺术家,她追求艺术的自由,更渴望情感的共鸣。

她对于陈西滢的“冷淡”与“批评式对话”感到压抑,常常觉得自己被忽视,她在这样的婚姻中,渐渐失去了自我,甚至公开表示陈西滢的冷淡使得她“写不下去”。

这种情感上的疏远,使得两人的婚姻,开始逐渐从“琴瑟和鸣”转向了疏离与冷淡。

虽然两人表面上依旧维持着尊重与礼貌,但凌叔华的内心,已经不再满足于,陈西滢给予的爱情与关怀。

在这种无法满足的空虚中,凌叔华的目光转向了外界,最终,英国诗人朱利安·贝尔的出现,成了这段婚姻破裂的导火索。

1935年,朱利安·贝尔应武汉大学的邀请来到中国,担任英语讲师。

年轻的朱利安,才华横溢,充满激情,他与凌叔华的相识,起初仅是文学上的交流。

两人的情感却在不知不觉中越走越近,凌叔华对朱利安的才华与热情,产生了强烈的吸引,而朱利安则用诗歌,表达了对她的倾慕。

朱利安在诗中写道:“在沙滩上纠结着,我们睡”,这段情诗,成了他们关系的隐喻。

不久后,陈西滢无意中,发现了妻子与朱利安的私情。

这一发现让他深感震惊,但他并没有立刻做出激烈反应,而是冷静地给妻子提供了三个选择:离婚、分居或者回归家庭。

凌叔华在面对这一选择时,情感上已被撕裂,最终选择了回家——至少在外界面前,她还需要保持家庭的完整。

这一决定未让两人的婚姻回到原点,凌叔华回到家里,但两人已经,没有了过去的情感纽带。

朱利安·贝尔由于外界的舆论压力,不得不辞去武汉大学的职务,回到了英国。

这段婚外情看似平息,但它所带来的冲击却无法消散。

1937年,朱利安参加了西班牙的反法西斯战争,不幸在战斗中牺牲,对于凌叔华来说,这段情感虽然带给她,短暂的激情与慰藉,却也付出了代价。

陈西滢与凌叔华的婚姻,未在外界的关注下完全结束,虽然两人表面上“和解”,但从此,二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凌叔华以奔丧为由离开了家,开始了长时间的分居生活,这段婚姻实际已经名存实亡。

陈西滢一直在默默承受,虽有隐忍,但他内心的孤独始终无法填补。

凌叔华虽然回归家庭,但她心中的裂痕却越来越大,直到最终与陈西滢完全分开。

晚年的陈西滢生活在法国,回顾过往时,他已不再有过多的情感波动。

临终时,他只有两位友人前来送行。他回忆凌叔华时,只是轻轻叹息:“离婚的女人很难,你母亲是个有才华的女人。”

这些话,透出了他对这段婚姻的不甘与无奈,但也流露出对妻子的尊重,与无可奈何。

凌叔华在离开陈西滢后,周游世界,成为了著名的旅居作家与画家。

她晚年回忆时,多次表达自己对朱利安的怀念,甚至抄录了苏轼的《江城子》以表情感:“十年生死两茫茫”,她始终没有公开承认与朱利安的婚外情。

她于1990年去世,虽然一生坎坷,但她依然没有摆脱,对过去情感的纠结。

凌叔华与陈西滢的故事,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婚姻的期待,与个人情感之间的巨大鸿沟,也让我们看到,即使是知识分子,也无法逃避情感的复杂性。

0 阅读:62

猜你喜欢

玲珑说历史

玲珑说历史

日交月替变幻天地多少颜色,人来人往更易乾坤无数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