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后,20万越南难民逃进香港,香港全部接收了,给了他们香港身份,听说他们的后裔有些成了香港废青,港独,当年越南难民住在难民营里,每天衣食无忧,就知道生孩子,难民营内生育率奇高。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东南亚局势动荡不安,越南南北统一后新政权推行激进改革,强制没收私人财产,搞得做生意的、开工厂的全都血本无归。 普通百姓的日子也不好过,高额农业税压得农民直不起腰,政治清洗更是让前政府人员提心吊胆。 这还不算完,越南当局还跟柬埔寨、老挝打起了仗,军费开支像滚雪球似的往上涨,最后全摊派到老百姓头上。 国际社会看不过去,开始搞经济制裁,这下越南经济彻底垮了,老百姓实在活不下去,只能冒着生命危险往外逃。 要说最惨的还是越南华人,新政府搞起排华运动,上百万华人被没收家产赶出家门。这些人里头不少祖籍广东福建,会说粤语会写汉字,自然把邻近的香港当成救命稻草。 越南政府这时候还趁火打劫,明码标价卖"船票",交得起两三千美元或者五两黄金就能走人。 靠着这门缺德生意,1979年单年就赚了一亿五千万美元,简直是把同胞当牲口卖。 香港这头最初也是好心,1975年4月有艘叫"长春号"的货轮载着三千多越南难民闯进维多利亚港。当时正赶上英国女王访问香港,港英当局怕闹出国际丑闻,硬着头皮收下了这批人。 哪知道这个口子一开就收不住了,往后的难民船像下饺子似的往香港涌,最要命的是1979年那艘"天运号",巴拿马籍货轮硬塞了两千六百多人,船长技术又差,船刚进香港水域就搁浅了。 船上断水断粮三个月,难民急红了眼,干脆砍断锚链让船撞上南丫岛礁石。 沉船现场那叫一个惨,不会游泳的抱着木板往海里跳,会游泳的拼命往岸上游,这场面被外国记者拍下来传遍全世界,香港"第一收容港"的名号算是坐实了。 刚开始香港确实够意思,搞开放式难民营,难民能自由进出找工作。那会儿香港经济正在腾飞,建筑工地、制衣厂、电子厂到处缺人手。 越南难民里不少是手艺人,又会说粤语,很快就融入本地社会,建筑工地上常能看见越南师傅带着本地徒弟,茶餐厅后厨也有越南帮工颠勺炒菜。 可好景不长,难民数量像滚雪球似的涨到二十三万,香港这弹丸之地哪吃得消? 1982年开始政策大转弯,港英当局建起铁丝网围着的禁闭营,原先能打工挣钱的难民全被关进去,吃喝拉撒全靠政府救济。 要命的是这些禁闭营里生育率奇高,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很多家庭两年抱仨。政府发的救济粮根本不够吃,经常闹出哄抢物资的乱子。 等到1988年搞起难民甄别,把拖家带口的和单身汉分成三六九等,不符合条件的直接贴"非法入境"标签准备遣返。这下可捅了马蜂窝,难民集体绝食抗议,本地市民也分成两派吵得不可开交。 国际社会这时候倒是会做好人,开个会定个《日内瓦公约》,说好各国分摊接收难民。结果西方国家光打雷不下雨,嘴上答应接收实际拖拖拉拉,最后九成压力还是香港自己扛。 1989年第一次强制遣返51个难民,马上被西方媒体扣上"没人性"的大帽子。 更气人的是被遣返的难民偷渡回来,跟抓迷藏似的来回折腾。有个越南家庭创下记录,五年内被遣返三次又偷渡回来四次。 转机出现在九十年代后期,越南自己撑不住面子了,经济改革初见成效,政府主动联系海外难民承诺"回国包分配工作"。 西方国家也怕难民继续往自家跑,终于肯掏钱出力帮忙安置,1998年香港取消"第一收容港"政策,最后1400多滞留难民拿到身份证。到2000年这场持续二十五年的难民潮才算彻底收场。 要说这场风波留下的影响,那可真是五味杂陈,早期来的难民勤勤恳恳,不少人白手起家开起茶餐厅、装修公司。 他们的孩子读本地学校说流利粤语,有些甚至考上大学当上律师医生。可也有小部分后生仔走偏,跟着搞街头运动的瞎混,被街坊邻居戳脊梁骨骂"忘恩负义"。 香港市民普遍觉得政府当年太心软,要是早点硬气点也不至于被拖累几十年。不过话说回来,那个年代谁又能料得到后来这些变故呢?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2015.9.20香港如何成为越南难民的“第一收容港”)
中国不接受任何形式的难民!这样的也能放进来?必须轰走
【457评论】【18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