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2月2日,我军两架歼-6战机从青岛秘密南下。经过上海,双机立即关闭无

平南 2025-04-27 19:13:52

1964年12月2日,我军两架歼-6战机从青岛秘密南下。经过上海,双机立即关闭无线电联络,同时减慢速度,降低高度。飞临浙江路桥机场后,双机迅速落地,隐蔽到机库中,整个过程神不知鬼不觉! 1960年代初,大陆和台湾的空防对峙越来越紧张。国民党空军仗着美国支援的RF-101侦察机,没事就来大陆这边转悠。这玩意儿速度快,能飞1.5马赫,高度能上15500米,还老搞超低空突防,贴着海面150米飞过来,雷达都抓不住。1962年夏天,短短俩月,他们就派了28架次RF-101,从浙江路桥到广东汕头一路拍照片,连军用机场都不放过,嚣张得很。当时我军主力是歼-5,性能差一截,拦截老是扑空,急需新家伙应对。 1963年,歼-6横空出世。这款仿制苏联米格-19的战机,能飞1.45马赫,升限17900米,航程和火力都比歼-5强多了。1964年底,中央军委决定在东南沿海部署歼-6,加强空防。青岛的海军航空兵第4师接到命令,得把两架崭新的歼-6转到浙江路桥机场。路桥位置好,离海岸线近,是拦截RF-101的绝佳点。但这事儿不能让对方知道,不然就白干了。 1964年12月2日凌晨,青岛流亭机场忙而不乱。两架歼-6的飞行员是第10团的王鸿喜和另一名骨干。王鸿喜经验老到,技术硬核,带队没得说。起飞前,他们反复检查战机,确保万无一失。飞机一升空,就直奔南方,目标是路桥机场。 飞到上海上空时,事情变得更刺激。两架战机果断关闭无线电,啥信号都不发,彻底“隐身”。同时,他们减慢速度,降低高度,尽量躲开敌方雷达。云层里穿行,全靠仪表导航,手稍微抖一下都不行。过了上海,沿着海岸线继续南下,天刚蒙蒙亮时,路桥机场到了。战机迅速俯冲落地,地勤立马把它们拖进机库,盖上帆布,整个过程快得像没发生过。 到了路桥,王鸿喜他们没闲着。RF-101的超低空突防太难缠,得赶紧想办法。他们研究敌机的习惯,发现它喜欢低飞进来再猛拉高度拍照。于是,团队搞了个“三快三准”的打法:快速起飞、快速接敌、快速干掉,外加精准判断、精准瞄准、精准开火。飞行员练到动作跟本能似的,地面雷达也升级了低空跟踪技术,指挥所还弄了个引导法,能算出敌机路线,效率拉满。 训练时,王鸿喜带头试飞,模拟高空低空各种情况。每次演练完,大家伙儿一块儿复盘,找出问题再改。没多久,路桥基地就攒出一套实战本事,就等着真刀真枪干一场。 机会在12月18日来了。那天,雷达抓到一架RF-101靠近领空。指挥部先放两架歼-5出去晃悠,迷惑对方。王鸿喜下午2点42分起飞,藏在4000米高度等着。地面引导精准,他很快锁定目标。9700米高空开打,第一轮火力就打中了敌机。那架RF-101是谢翔鹤开的,技术不错,想低空跑路。王鸿喜咬住不放,从高空追到200米,最后在温岭东边海上把它干掉,谢翔鹤也被活捉。 这次胜利不简单。谢翔鹤交代了不少情报,帮我军摸清了国民党空军的底。这仗证明歼-6靠谱,也给部队提了气。后来1965年3月,高长吉又用歼-6在汕头上空干掉一架RF-101,创下超音速击落的纪录。国民党空军被打怕了,RF-101来得少了。 这次秘密行动和之后的战斗,彻底扭转了空防劣势。歼-6成了主力,拦截体系越来越成熟。雷达、指挥、飞行员配合得跟铁板一块,低空高空都不怕。国民党空军吃了亏,侦察没那么猖狂了,国家安全有了保障。王鸿喜后来当了教官,把经验传下去,带出一堆好飞行员。他的故事进了空军历史,激励了不少人。 那时候的空军,真是靠硬实力说话。秘密南下也好,实战胜利也罢,都是中国自己一步步趟出来的路。技术、胆量、配合,缺一不可。这段历史不花哨,但真牛。

0 阅读:1
平南

平南

人笑比庭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