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乌梅方,化解脾虚困局 在中医临床中,脾虚患者的调治通常从脾胃气虚、脾胃阳虚、脾虚湿盛、脾胃阴虚等证型切入。然而,多年来我以常规思路施治,效果却差强人意。深入剖析上千份病例后发现,脾虚问题根源常在于人体整体运化功能失调,尤其是脾胃这一后天之本,其受纳、运化、升清降浊功能出现紊乱。 脾胃堪称人体的“中央枢纽”,上承心肺,推动水谷精微输布以滋养心肺;下接肝肾,为肝肾功能活动提供物质根基。脾胃正常运转时,清气上升,润泽头目及全身脏腑;浊气下降,排出体外,保障人体气机通畅,各脏腑功能协同有序。 一旦脾胃“失守”,犹如机器核心部件故障,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一方面,脾胃虚弱使受纳功能减退,食物摄入减少,营养供给不足;同时,脾胃无力运化食物,食物在胃肠内停滞,难以转化为精微物质,导致气血生化无源。另一方面,脾胃运化水湿功能减弱,水湿内生,聚湿成痰,痰湿阻滞中焦,进一步加重脾胃负担,干扰脾胃气机升降,致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各种脾虚症状接踵而至。 经典化裁方,巧解脾虚难题 基于经典中医理论化裁,我总结出一方,以乌梅为主药,配伍茯苓、党参、白术、山药、陈皮、木香、炙甘草,共奏健脾之效。 为提高疗效,此方可根据不同症状灵活加减: 脾胃气虚明显:若伴有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可加黄芪、太子参,增强补气之力。黄芪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太子参益气健脾、生津润肺,二者与原方配伍,补气健脾之效更佳。 脾胃阳虚突出:若畏寒肢冷、腹痛喜温喜按,可加干姜、附子,温补肾阳。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二者协同作用,驱散脾胃寒邪,恢复脾胃阳气。 脾虚湿盛显著:若大便溏稀、肢体浮肿,可加泽泻、车前子,增强利水渗湿之功。泽泻利水渗湿、泄热通淋,车前子清热利尿通淋、渗湿止泻,二者助力脾胃排出体内多余水湿。 兼有肝郁表现:若情绪抑郁、胸胁胀痛,可加柴胡、白芍,疏肝理气。柴胡疏散退热、疏肝解郁,白芍养血调经、柔肝止痛,二者一疏一柔,调和肝脾,缓解肝郁症状。 35 岁的李女士,长期饮食不规律,出现面色萎黄、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稀等症状,经诊断为脾虚湿盛证。给予上述基础方加泽泻、车前子治疗,服用两周后,食欲明显改善,大便逐渐成形;继续服用一个月,面色渐显红润,倦怠乏力症状基本消失,精神状态焕然一新。 脾虚调理需因人而异、辨证施治。上述方剂及加减法为临床经验总结,但个体体质差异较大,使用前务必咨询专业中医师,经详细辨证后合理用药。坚持治疗,配合规律作息、健康饮食,多数脾虚患者可逐渐恢复脾胃功能,重获健康活力。
巧用乌梅方,化解脾虚困局 在中医临床中,脾虚患者的调治通常从脾胃气虚、脾胃阳虚
陈玉龙谈养护
2025-04-28 20:05:45
1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