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往事 《发动机之役:吉利背水一战》
2001 年夏,宁波的梅雨季黏得让人喘不过气。安聪慧盯着办公桌上摊开的财务报表,笔尖在 "发动机采购价" 一栏划出深深的褶皱 ——2.3 万元 / 台的新报价像道狰狞的伤口,撕开了美日轿车即将上市的美好蓝图。
一、被掐住的咽喉
回溯到三年前,杨健蹲在天津丰田发动机厂门口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这位吉利元老在盛夏的蝉鸣里熬了七天,才等来对方松口:"发动机可以卖,但你们别想碰研发。"1.75 万元的单价,带着施舍般的傲慢,却让当时连发动机生产线都没有的吉利如获至宝。
没人想到,当安聪慧好不容易把买来的 8A 发动机调试完毕,4S 店的横幅刚挂出去,一纸涨价函就砸了下来。对方的态度硬如钢铁:"市场行情变了,现在就这个价。要还是不要?" 电话里冰冷的声音让安聪慧想起工厂里停转的生产线,2000 多名工人的目光正透过车间窗户,沉甸甸地压在他肩上。
二、七昼夜的困兽之斗
天津的谈判桌成了战场。安聪慧带着团队在招待所住了七天,茶杯里的茶叶泡得发白,烟灰缸堆成小山。对方代表翘着二郎腿,手指敲打着桌面:"要么接受,要么停产。" 窗外的蝉鸣渐渐嘶哑,第七天深夜,当对方终于松口降到 2.2 万元时,安聪慧摸了摸西装内袋里的工厂停工报告,指甲几乎掐进掌心 —— 这意味着每辆车要多亏 5000 元,相当于把利润拱手让人。
更屈辱的是付款条款:现金结算,没有售后。发动机坏了?对不起,再掏钱买新的。返程的火车上,安聪慧望着窗外飞驰的夜色,想起李书福在创业初期说的 "造车就是造四个轮子加两张沙发",此刻却觉得这话像根刺 —— 没有自己的发动机,连沙发都坐不稳。
三、贴满牛皮纸的研发室
回到宁波的第二天,安聪慧站在李书福办公室里,声音带着破釜沉舟的狠劲:"老总,就算砸锅卖铁,也要把发动机搞出来!" 当月,吉利发动机有限公司悄然成立,选址在宁波郊区一处不起眼的厂房。
对方的监视很快到来。每周都有 "合作方代表" 来 "参观",安聪慧索性让保卫科在研发室窗户贴满牛皮纸,门口挂出 "非请勿入" 的木牌。他亲自掌管钥匙,连工程师进出都要登记。那段时间,厂房里的灯光常常亮到凌晨,机床的轰鸣声中,图纸画了又改,零件拆了又装,像一场隐秘的战争。
四、五个月的猫鼠游戏
2002 年夏,当 MR479Q 发动机的第一声轰鸣在测试车间响起时,安聪慧的白衬衫已经被汗水浸透。五个月的 "猫鼠游戏",他记不清熬过多少个通宵,只记得把丰田 8A 发动机拆了七遍,在每个零件上标注改进方案:多点电喷系统要更省油,缸体结构要更轻便。
下线仪式很简朴,没有鲜花和红毯,只有几十名工程师围在生产线旁。当发动机稳稳落在托架上,不知谁先鼓起了掌,掌声像潮水般涌来。安聪慧摸了摸滚烫的缸体,忽然想起在天津谈判时对方轻蔑的笑 —— 现在,这台参数相近却更省油的发动机,终于让吉利挺直了腰杆。
五、逆袭的号角
2003 年 3 月,国家鉴定报告下来的那天,安聪慧正在生产线检查零件。阳光透过贴满牛皮纸的窗户,在报告单上投下斑驳的光影。63kW 的功率,1.3L 的排量,数据不算耀眼,却让吉利摆脱了 "无芯" 的耻辱。
真正的转机在 2005 年。当搭载自产发动机的自由舰上市,销量像脱缰的野马般飙升。消费者不知道的是,发动机成本已经从外购时的 2.2 万元降到了 8000 元。天津的供应商坐不住了,买了两辆自由舰拆开发动机研究,对着精密的喷油系统和轻量化缸体,惊得说不出话。
六、感谢那场硬仗
多年后,安聪慧在采访中谈起这段往事,目光依然坚定:"当年他们抽走了梯子,却让我们学会了自己搭楼梯。" 如今的吉利发动机厂房里,CVVT 技术早已迭代,2.0T 高性能发动机轰鸣作响,但那台贴满牛皮纸的研发室,始终作为历史展厅保留着。
MR479Q 发动机的故事,从来不是简单的技术逆袭。它是中国民营车企在夹缝中突围的缩影,是一群汽车人用五年时间,把 "受制于人" 的耻字,刻成 "自主创新" 的勋章。当第一台国产发动机装上生产线,响起的不仅是机械的轰鸣,更是中国汽车工业迈向尊严的脚步声。
阿福说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