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打赏主播能否追回? 当孩子用父母的支付密码给主播刷礼物时,他们不知道这串数字背后牵扯着真实世界的规则。 科技带来的便利像一把双刃剑,它既让孩子看见更大的世界,也让家庭财产暴露在风险中。如何帮人们找回被数字洪流冲散的理性,这才是关键。 2020年浙江杭州某区,13岁的初中生小林用母亲放在家的身份证,完成某直播平台实名认证,三天内打赏游戏主播27万元。家长发现后起诉平台要求退款。 法院调取登录IP显示家庭地址,打赏时间均为上课时段,设备信息为儿童电话手表后,判决平台退还80%的款项,家长因保管证件过失承担20%损失。 《民法典》第19条规定:8周岁以上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独立实施的法律行为需法定代理人追认。 小林单个礼物可能只有几元,但持续性打赏属于明显超出年龄智力范围。 打赏不同于购买实体商品,属于情感消费难以量化,而且平台的特效动画、打赏榜单等设计易刺激冲动消费。 根据《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平台应建立实名双认证,要求注册实名以及支付实名的双重验证,单日打赏超过100元需要人脸识别等。 法院审理过程中,首先通过登录设备、IP地址、操作时间等大数据,交叉验证使用者身份。 其次进行消费合理性判断,考量家庭年收入与打赏金额的比例。例如:年收入10万元家庭,单次打赏超3000元即可能被认定重大过失。 然后对过错程度量化,责任划分常见比例为:平台未设支付验证,承担70%责任;家长未保管支付密码,承担30%责任;未成年人冒用成年人账号,双方各担50%。 为了避免这样的闹剧发生,家长务必给手机设置“青少年模式”,每天22点自动锁屏,并关闭小额免密支付,定期与孩子查看家庭账单,防止孩子偷偷打赏。 对平台而言,一旦检测到疑似未成年人账户消费时,弹出数学题或古诗填空题进行验证;对已发生的打赏,可以设置“72小时未成年人申诉通道”自动冻结资金。 此外,对于诱导未成年人消费的主播,建立黑名单制度连带承担10%赔偿责任 在虚拟礼物划过屏幕的瞬间,法律要守护的不只是银行卡里的数字,更是孩子对真实世界的认知边界。 每一次点击确认前的提醒弹窗,每一笔消费后的家庭对账,都是在给数字时代的亲子关系系上安全绳。 当我们教会孩子“打赏按钮”背后的重量,或许他们未来按下人生选择键时,会多一份清醒与责任。
未成年人打赏主播能否追回? 当孩子用父母的支付密码给主播刷礼物时,他们不知道
运良说是非
2025-05-07 12:07:37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