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16岁的白薇与婆婆吵嘴,丈夫居然抡起凳子砸在她背上,婆婆见她倒下,扑上去咬断了她的脚筋!白薇好不容易才逃回到娘家,谁知父亲却呵斥道:“不要脸的东西,滚回你婆家去!”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893年冬天,湖南资兴,一个被视作“克亲”的女婴在黄家降生,尚未睁眼看清世界,命运已为她写下了沉重的序章,父亲黄晦虽留过洋,却未能挣脱封建观念的羁绊,他将这个女儿草率许配给邻村寡妇家的儿子,只为换来两担谷子,六岁那年,她便被送入刘家,成为一个童养媳。 白薇的童年没有玩耍,没有呵护,只有劳作与冷眼,天不亮,她便被赶去上山砍柴,稍有怠慢便是皮肉之苦,她曾从山崖跌落,脸被划破,血模糊了双眼,她摸索着回到家中,迎来的却是婆婆挥舞烧火棍的怒吼,在那个女性几无选择的年代,她的命运仿佛被牢牢锁死,但她的沉默并非服从,而是等待挣脱的那一刻。 十六岁,她被迫“圆房”,新婚之夜,她逃出了醉醺醺的新郎的魔掌,却被生生吊回房梁抽打,最惨烈的一次,婆婆竟教唆儿子将她绑在条凳上,意图剪去她的头发以示羞辱,她挣扎中脚筋被咬断,这是一次身体的损毁,却成了精神的觉醒,她忍痛逃回娘家,却被亲生父亲拒之门外,一句“死也死在外头”,将她彻底推出了原生家庭的门槛。 1911年秋,她带着四妹偷偷塞进衣襟的银元只身逃往长沙,长沙对于她,是城市的喧哗,也是自由的曙光,她剪去长辫,报名进入女师学堂,白天听课,夜晚睡在图书馆的长椅上,那年她写下一篇作文《我的母亲》,被老师大加赞赏,怕家人寻仇,她连夜将文中“母亲”改成“继母”,白薇在羞辱和惊恐中,始终守护着对知识的渴望。 可惜命运并未就此放过她,她的“死亡”从未被婆家真正相信,几年后,婆婆循迹找上门来,再次将她的自由推入危机,面对娘家与婆家合力的压迫,她在同学协助下,从学校一处废弃的厕所排水管道匍匐逃出,蓝布衫被撕破,露出半截腰身,湘江边,她藏匿三天三夜,靠一包干粮与愤怒支撑着逃亡的意志。 几经辗转,她踏上东渡日本的旅途,那年她二十六岁,身无分文,靠为人画像、打杂糊口,连日语也不通,曾因饥寒交迫晕倒在早稻田大学门口,被中国留学生捡回屋里,在这个异邦世界,她从最底层爬起,一边做工一边自学,终于考入东京高等女子师范学校,她在文学中找到了自我,也找到了发声的武器。 在日本的日子里,她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留学生,其中便有漳州青年杨騒,他以新诗为媒,频频示爱,曾为她写下“你眼中有洞庭湖的烟波”,可惜情感之事,终难如愿,杨騒转身与富商千金订婚,临别前一句“等我睡够一百个女人就回来娶你”,将她的爱情撕裂得体无完肤。 1926年,她病倒在东京贫民窟,染上梅毒,几近绝望,房东太太见她尚有一口气,给了她半张前往上海的船票,当年冬天,她在北新书局遇见鲁迅,鲁迅见她瘦骨嶙峋,从长衫兜里摸出两块银元,嘱她买些红糖暖身,此后两人往来频繁,她创作的话剧《打出幽灵塔》便是在鲁迅的鼓励下完成的,鲁迅曾向许广平感慨:“这般才貌双全的女子,偏生遇不着良人,” 抗战爆发,她在武汉组织女工识字班,日军飞机扫射,她顶着炮火带领学生钻入防空洞,重庆时期,她组织剧团演出《保卫卢沟桥》,舞台上使用的东洋军刀是真从前线缴获的,刀刃上依旧沾着血锈。 新中国成立后,她未选择安逸,1950年,她主动请缨前往北大荒,五十七岁的她与青年并肩开荒,春日咳血染红雪地,有人劝她返京,她却笑称:“这儿比刘家庄暖和,”她的身影在白雪中坚定而孤独,却无比真实。 年迈后的她,常在东安市场买山楂糕,布兜里露出半本《鲁迅全集》,有年轻人认出她,问她是否就是鲁迅口中的“仙女”,她只是轻轻扶了扶眼镜,说:“仙女早死在东京湾啦,我是白薇,” 1987年8月,协和医院太平间里,护工在她遗物中发现一个铁盒,盒中是一张泛黄老照片,照片上的女子穿着和服,站在樱花树下,背面钢笔字迹已模糊,仅隐约可见“杨騒”二字,值班护士回忆,白薇临终前曾突然坐起,望向窗外轻声喊:“等等我,”那声音轻得像多年前东京雪夜里,一个十八岁少女的呼喊,被风雪带走,却从未在时光中沉没。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萧红、白薇、丁玲、苏青:那些逃婚的文坛“娜拉”后来怎样了?
1909年,16岁的白薇与婆婆吵嘴,丈夫居然抡起凳子砸在她背上,婆婆见她倒下,扑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5-28 00:48:2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