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81年的长安城盛夏,八十五岁的郭子仪躺在葡萄架下乘凉,孙子举着弹弓追麻雀,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5-28 01:45:29

公元781年的长安城盛夏,八十五岁的郭子仪躺在葡萄架下乘凉,孙子举着弹弓追麻雀,忽然扭头问:“爷爷,皇上昨天又送冰镇瓜果来,您怎么总把最好的分给街坊?”老将军眯眼笑道:“这瓜甜不甜,得看分给多少人尝,”话音未落,宫里太监尖着嗓子来报,德宗皇帝要带着御医亲自问诊,这便是郭子仪的晚年日常:皇帝把他当镇国吉祥物供着,百姓拿他当邻家老头疼着。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盛唐风云变幻的历史长河中,郭子仪无疑是一道难以忽视的身影,他是战功赫赫的名将,是忠君爱国的典范,是深得百姓敬仰的“活布衣”,更是一个在刀光剑影中活出智慧、在帝王权谋中全身而退的“老狐狸”,然而,若要以一个字概括他的一生,或许那个他亲手写下、常人不解的“蠢”字,才最为贴切。   郭子仪出身于唐朝中期的一个士族之家,少年即以谨慎持重著称,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河北二十四郡相继陷落,朝野震动,而他此时正于家中守母丧,忠烈之心不容静守,郭子仪毅然披甲上阵,从朔方旧部中重新整合军队,组建起后来赫赫有名的朔方军,初出战场便收复河东、云中、马邑等失地,声威大振,为日后肃宗重新掌握大权奠定了基础。   然而他并非锋芒毕露之人,在潼关大败之后,唐军一度溃散,郭子仪却稳住阵脚,带兵有序退守河阳,他深知军纪即人心,将帅稳则士卒安,他坚持旗帜不倒,行军如常,竟令兵痞绕道而行,不敢轻举妄动,此举虽无惊天动地之效,却于乱世之中显出将帅之大度与定力。   吐蕃人入侵之际,长安陷落,代宗仓皇出逃,彼时的郭子仪早已年迈,兵力亦不足,然他却临危不惧,于陕州附近一带收容溃卒,重整军心,他无兵符、无诏令,仅以昔年玄宗所赐龙凤旗为号召,竟使士卒踊跃而集,其所用之计,亦非兵法所载,而是竟日插旗于山头、夜间举火巡营,以虚张声势震慑敌军,吐蕃探子远观,误以为大军压境,连夜撤军,郭子仪乘势而入,再度收复长安,此役不啻为老将生涯的绝唱,展现出身经百战而愈加沉稳的智慧。   郭子仪的智慧,并不仅限于战场之上,更在于他对权力之道的深刻理解,他一生七次被夺兵权,七次淡然处之,从无怨言,每当兵权旁落,他便闭门著书,讲学育人,毫无怨色,而国家有难之时,他又总能不计前嫌,披甲再战,他深知,功高震主乃臣之大忌,因而始终以“蠢”姿示人,实则智计深藏,锋芒内敛,宦官鱼朝恩设宴欲加害于他,他不设防,只带家人赴宴,表面糊涂,实则以退为进,宴席间翻案掀桌,一举震慑权奸,脱身而出,权臣元载亦多次欲取而代之,终不得其隙,唯有私下咬牙切齿,称其“老而狡”。   即便身处朝堂之高位,他也保持着一种近乎朴素的生活姿态,皇帝赐地封赏,他只求曲江池畔十亩薄田,曰“欲种葡萄”,此言一出,朝臣皆讶,节度使们求金求美人,而他求田种地,岂非“蠢”得可笑?然而正是这份“蠢”,让皇帝安心,让百姓信服,让权臣无可奈何,他常以布衣示人,家中厨房香气四溢,邻里孩童常来偷吃胡饼,对街市小贩、落魄老兵、挣扎歌姬,他皆暗中相助,未留痕迹,西市刘氏摊位添担,平康坊有人匿名举发老鸨偷税,皆出自他手笔,其仁心与大度,在细微处流露,远胜空言忠义。   郭家子弟众多,然家风严肃,八子七婿无不仕宦,却无一人敢恃宠而骄,郭子仪明立家规,一旦贪赃枉法,先断腿再报官,他对子孙的管理,比治军更为严苛,郭暧与升平公主争执,他不避皇家面子,亲自将儿子缚送宫中请罪,此举虽“愚”,实则彰显公私分明,赢得上下称赞,正因如此,郭氏家族能在晚唐乱世中屹立不倒,子孙绵延不绝,直至唐末,仍有人在朝为官,未曾因权贵而倾覆。   他临终前仍心系边地军民,口中念念不忘“陇西缺粮”,皇帝亲临府中抚灵送别,百姓自发罢市,为其送行,其葬礼之盛,前所未有,传说西市拴马石被摸得锃亮,那是当年出征前士兵的习惯,摸石头以求平安归来,郭子仪身后,此石竟成祈福之物,夜半仍有人前来虔摸,或为旧习未改,或为将魂未散。   在西安碑林之中,存有郭子仪谢恩表,字迹如老树虬枝,力透纸背,文中有言:“每承圣恩,常若立刃之上,”这不是谦词,而是他一生行事的准则,他明白,权力之上无坦途,功勋之后藏杀机,因而,他选择以“蠢”自居,藏才于拙,隐锋于钝,化强为柔,以柔克刚,正是这番“蠢”,才使他能在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皇权更迭的乱世中,始终屹立不倒。   信息来源:中国财富网——五福俱全郭子仪:功高盖主主不忌,只因俺有超能力;中国日报网——【中国故事】戎马一生 身系天下    

0 阅读:217

评论列表

肖华

肖华

1
2025-05-29 00:57

郭子仪85时,你猜他孙子多大了?

猜你喜欢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