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一位老妇人请“汉奸”侄子吃饭,突然压低声音问道:“侄儿,能不能给我弄

时光的如流 2025-05-28 02:54:00

1941年,一位老妇人请“汉奸”侄子吃饭,突然压低声音问道:“侄儿,能不能给我弄300发子弹。” 1941年,马宗英推着馒头车走到城门口时,正遇上伪军盘查。几个伪军神情冷峻,让她把车上的馒头卸下来检查。 她一愣,随即从怀里掏出一张发黄的合影,递过去:“军爷,我是王云蓬他大娘。”伪军接过一看,果然是最近在伪军里风头正劲的王云蓬,连忙点头哈腰:“大娘您请,慢走慢走。”她没说话,推着馒头车继续前行。 几个小时前,马宗英刚从王云蓬家里出来。那天下午,她提着一篮鸡蛋和一壶自酿的高粱酒,敲开了王云蓬的门。 他在屋里正在擦枪,看她进来,笑着招呼:“大娘,咋想起来来看我?”马宗英把酒放桌上,坐下说:“我这回不是来看你,是有个事。”她顿了顿,“你能不能想办法,给我弄三百发子弹?” 王云蓬神色一变,把酒杯放下:“大娘,你知道你说的是啥不?”马宗英看着他,说:“知道。是给咱游击队的。”屋里安静了很久,王云蓬才开口:“你知不知道这要是传出去,我俩都得完?”她点点头,“我知道你是个明白人,不会白做伪军。” 其实早在几个月前,游击队就联系上了马宗英。那时她每天靠卖包子为生,谁也想不到她是地下联络员。一次游击队在村外设伏,正缺子弹。队长托人找她,说:“你在城里熟人多,看看能不能弄点弹药。” 马宗英一口答应。她想了又想,决定找自己在伪军里当小队长的侄子王云蓬。王云蓬是她一手带大的,从小没爹娘,她把他当亲儿子看待。王云蓬本是国军,后来随部队投降日本人,成了伪军。虽说穿着鬼子的衣服,他心里始终不是滋味。 那次王云蓬听马宗英说完后,没答应也没拒绝。几天后,他开始频繁跟部队大队长套近乎。他陪吃陪喝,带着大队长去赌钱、找乐子,花了不少钱。大队长乐得高兴,开始信任他。 有一晚,王云蓬一边倒酒一边说:“大队长,咱这枪是有了,可子弹紧得慌,兄弟们一上战场就是当靶子的命。” 大队长喝了口酒,说:“你说得对,我明天去给日本人申请点。”果然没多久,部队补给来了一批弹药。王云蓬在搬运时,故意把一箱弄错方向,趁夜偷偷拿出三百发,藏在自己床底。第二天一早,他用破布包好,放进麻袋,悄悄送到马宗英手上。 她接过那包弹药,没有说谢,也没问怎么来的,只是点点头:“我知道你没忘了你爹娘教你的那些话。”她转身回屋,把子弹缝进几个破麻袋,藏在馒头底下。 再早些时候,马宗英第一次去找王云蓬,说的并不是子弹,而是打听城内哨岗的分布。当时她说:“你在里面,是不是知道哪个时辰岗哨换班?”王云蓬没多问,画了张图递给她。马宗英第二天就把情报送了出去。两天后,一支小股游击队绕开主路,成功突袭了日军哨所。 那之后,游击队开始信任她,凡是要打硬仗前,总会有人找她打听情报或托她联系消息。她每次都不推辞,但从不主动开口,做事干净利落,不留痕迹。 战斗打响那天,马宗英送出去的子弹立了大功。游击队从山口突然出击,打得敌人措手不及。事后一个八路军战士说:“子弹不缺的时候,咱就敢跟他们拼命。”后来他们打扫战场,缴获了几支新式步枪,还有不少军粮。 几个月后,伪军里突然传出风声,说有人在暗中支援游击队。王云蓬开始变得沉默寡言。他对别人说自己胃不好,不吃不喝,其实是为了少接触人,防止露馅。 那天马宗英摔了一跤,王云蓬悄悄带药来看她。她躺在炕上,接过药包:“你是不是要走了?”王云蓬没说话,只是点了点头。 临走前,他在她家门口烧了一张照片,是他和日本宪兵的合影。他说:“这个留不得。”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 后来有人说他去了南边,也有人说他混进了别的部队,再无下落。马宗英还是卖她的馒头,只是说话比以前更少了。战争结束后,她的车子旧了,锅也补了几个口,但她从未停止过生意。 再后来,镇上的人偶尔还提起那几年,说起游击队的胜仗,说起日军吃过的亏,却没有人再提那三百发子弹是怎么来的,也没有人再去追问,一个老太太和她侄子,到底干过些什么。 #万能生活指南##夏日生活打卡季#

0 阅读:16

猜你喜欢

时光的如流

时光的如流

时光匆匆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