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一叛徒来找柯麟看病,柯麟当即认出了叛徒。 柯麟照例在诊所接诊,那天进

时光的如流 2025-05-28 03:16:41

1929年,一叛徒来找柯麟看病,柯麟当即认出了叛徒。 柯麟照例在诊所接诊,那天进来的是个熟面孔。他穿着得体,身后跟着一名警卫,笑容和从前一样熟络。两人寒暄几句,柯麟拿起听诊器,动作稳重,神情平静,仿佛从未在意这位老友曾背叛过什么。 这并非白鑫第一次来诊所。早些时候,他也来看过病,那时候身边还没有随从。两人闲谈中说起往事,还谈到了黄埔、北伐、南昌起义。那会儿他还未叛变,是一名在中央军委任职的红色干部。谁也没想到,后来他竟会走到另一条路上。 柯麟在白鑫离开后悄悄离开诊所,在一处偏僻小巷将白鑫的信息传给了联络员。他们只用了几句交谈,就完成了任务。谁都没提那人过去曾是战友,也不提现在的身份。 事情追溯到更早以前,白鑫曾是个极具前途的青年。黄埔军校出身,参与北伐战争,立下不少战功。他加入共产党后,很快获得信任,被调至中央军委,担任秘书。那是个关键岗位,手中掌握大量机密。 然而,他也正是在那段时间起了动摇。目睹同志牺牲、家人担惊受怕,再加上国民党秘密人员屡次接触,白鑫逐渐动摇了立场。在几次试探性接触后,他终于开口,把自己知道的所有组织内部情报一五一十地交了出去。 那是一份极其重要的名单,里面有很多地下党员的真实身份和活动路线。一夜之间,组织数名骨干被捕。其中包括彭湃。在那个时期,任何一个名字的暴露都可能引发一连串的逮捕和牺牲。 白鑫很快就获得了“回报”。他被安排在一个要职上,配有警卫,生活优渥。他不再参与战斗,也不再提起“理想”,仿佛过去的一切从未发生过。 那之后,他还是偶尔会来看病,还是去柯麟的诊所。柯麟并未表现出异样,依然为他把脉开方,甚至还亲自送到门口。但每次诊疗之后,白鑫的动向便被一一记录并转交出去。 柯麟从未对白鑫说起过政治。他知道说了没用。他也从未透露过自己的另一重身份,那是早在多年前就决定好的保密原则。即使在最亲近的时刻,他也没向白鑫说过一句自己的真实立场。 那天行动很快。几名特科人员早已潜伏在路口。白鑫刚从饭馆出来,一边走一边擦嘴。他的警卫走在他身后不远,似乎也没察觉异常。 枪响前没人说话。第一发子弹命中胸口,第二发击中腿部,第三发打在地面上溅起灰尘。白鑫倒地时还想说什么,但只吐出一口血。警卫试图拔枪,但很快就被制住了。 特科成员迅速撤离,没有人回头看一眼。那条巷子很快恢复了寂静。几天后,组织内部发来一张简短电报,确认白鑫已被处理,任务完成。 柯麟那天照旧出诊,病人排了好几排。他没提那天的事,连一句感慨都没有说。屋子里一如既往地飘着药味,靠墙那把椅子上,白鑫曾坐过,但现在只是个普通座位。 他行医多年,救过不少人,有些病人至今都记得他的一针一药。但没人知道,在救人的同时,他也送走过一个曾经的战友。 白鑫第一次与柯麟结识,是在战场后方。当时柯麟随队担任医务支援,白鑫因为负伤被送来救治。那时两人都热血正盛,一个信仰坚定,一个奋勇杀敌。 他们一度关系非常亲密,白鑫甚至带他去见过一些军委的高层,夸他医术高超,思想进步。柯麟本是医生,但那时已经开始接受党的安排,从事秘密传递工作。 白鑫的身份在当时极其重要,掌握的信息也极多。谁也没想到,他会选择另一条路。 国民党对有价值的叛徒从不吝啬。白鑫一旦决定投靠,便享受到各种好处,不仅职位晋升,还有财物赏赐。更重要的是,他换来了“安全感”。不必再东躲西藏,不必再提心吊胆。他只需要开口,将自己曾经的同志交出来。 柯麟并未急于报复。他等待、观察、确认。他不确定组织是否还对白鑫有所掌握,也不清楚白鑫是否早有防备。直到白鑫一次次出现在诊所,直到他彻底放松了警惕,时机终于成熟。 没有多余动作,也没有留任何破绽。柯麟一如往常地写好药方、告别客人,然后静静离开,走入夜色中,把一段信息留给了正确的人。 事后,诊所依然开门,街口依然喧闹,病人依然排队看诊。只是白鑫,再没出现过。 #夏日生活打卡季#

0 阅读:38
时光的如流

时光的如流

时光匆匆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