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一位中国老兵发现对面日军阵地上,有个东西在一闪一闪,老兵没有丝毫犹豫

时光的如流 2025-05-28 03:11:58

1938年,一位中国老兵发现对面日军阵地上,有个东西在一闪一闪,老兵没有丝毫犹豫,朝着那东西就是一枪。 1938年的庐山,连日的高温让山头树木都懒洋洋地垂着枝叶。就在一场没有预兆的交火前,一支国军小队悄然行进在山林之间。队伍中一位老兵背着三八大盖,神色如常,只有年轻哨兵不时抬起望远镜张望着前方的日军阵地。 忽然,他停下了脚步,轻轻招了招手。几名士兵靠拢过来,他低声说:“前头有点不对劲,好像有个家伙在那晃光。”老兵接过望远镜看了一眼,只见远处有个人影半裸着上身,在高处站着挥舞着什么,旁边还有一名身背相机的男子不断调整角度拍摄。 “这不是摆拍呢吗?”老兵眯起眼,“这人有点面熟。”他想了想,忽然眼睛一亮:“我见过,是饭冢国五郎!”他压低声音道出这个名字,身旁几人都面露惊讶。这个名号在阵地上传得挺广,说是日本有名的“军神”,模样凶得很,老出现在日本的宣传画上。 可谁也没想到,这号人物会出现在离前线这么近的地方,还毫无警惕地摆出各种架势拍照。其实那饭冢并非第一次做这种事,他常随记者在后方拍些“英雄照”,然后传回国内做宣传。他不是将领,也不上前线,只因长得像个猛将,成了日本军部专门打造的英雄样板。 这一次,他带着随军记者小俣行男来到庐山前沿,想借地势拍些“战地英姿”。他站在石头上,高举佩刀,嘴里喊着日语口号,还摆出几个“奋勇杀敌”的动作。头上的钢盔因长年使用漆面脱落,被烈日一照,反光闪得刺眼。 就是这个反光,让中国士兵发现了他的位置。老兵没再犹豫,迅速趴下,调好枪口。他用的是从日军手中缴获的三八大盖,这枪比国军标配步枪射程远、准头足。他微调了几次瞄准器,屏住呼吸,瞄准了正在高举佩刀摆姿势的饭冢。 “砰”的一声枪响划破沉闷的山林,那边的身影猛地一顿,身形晃了晃,接着栽倒在地。记者小俣被吓了一跳,扔了相机扑过去查看,饭冢早已没了声息。他站起来慌乱大喊,一时间日军阵地乱作一团。 而老兵这边,打完这一枪便迅速起身,招呼队伍继续前进。他脸上没什么表情,仿佛不过是打了只兔子。年轻哨兵悄声问道:“真的是那个饭冢?”老兵淡淡点头:“认得这张脸。”枪法他有信心,从不浪费子弹。 这枪声之后,日军阵地沉默了很久。当晚,阵地传来一阵又一阵骚动,担架来回穿梭,日军士兵表情紧张。次日一早,前线电台截获日方通讯,确认了一个名字:饭冢国五郎。 消息回到日本,引起不小的震动。军部紧急开会,媒体开始大肆渲染“英勇战死”,称饭冢是为了“鼓舞士气,冲锋陷阵”而壮烈牺牲。东京不少学校举行默哀仪式,一些报纸连续数日刊登悼文。有人甚至呼吁为其建纪念碑。 可实际上,饭冢的死,不在冲锋,也无激战。他只是站在一个被阳光照到的位置,做了一系列动作,给记者拍了几张照片,然后倒下,死在一名中国老兵一枪之下。 小队回到营地时,没有张扬。老兵把三八大盖擦得一尘不染,又挂回背上。年轻哨兵忍不住多看了他几眼,那一枪实在太准。可老兵只是摆了摆手,说:“别看了,过几天,还得换人。” 几天后,日本方面照例发布讣告,称饭冢国五郎“壮烈牺牲,捍卫国家尊严”,其生平事迹在全国范围广泛宣传。可前线的中国士兵早已忘了这事,他们要面对的,是明天的新战斗。只有赵三林那支三八大盖,枪托上新刻了一道不引人注意的小痕。 #夏日生活打卡季##万能生活指南#

0 阅读:0
时光的如流

时光的如流

时光匆匆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