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姓埋名29年为新中国制造了12种火箭,他就是两弹一星元勋王希季,同样是中华民族

时光的如流 2025-05-28 03:33:13

隐姓埋名29年为新中国制造了12种火箭,他就是两弹一星元勋王希季,同样是中华民族之脊梁。 1958年夏天,西北戈壁里搭起了几个草棚子,一个灰头土脸的中年人蹲在地上画图,身边围着一圈年轻人。 图纸被风吹得哗哗响,他却拿着小木棍在地上划得起劲。有人问:“王工,按这个结构真能飞?”那人头也不抬,说:“不试试,怎么知道?” 那是王希季,队里人喊他“老王”。那年他刚从北京调来,说是来负责一型液体火箭的推进系统。火箭什么样子,谁都说不清,零件还没凑齐,设备全靠拼凑。 他却领着几个人,用废闹钟拼成一个控制器,用砖头堆出简易测试台,硬是把发动机搞出来了。别人问他为啥不用现成方案,他只说:“这是中国的火箭,得中国人自己想法子。” 其实,没人知道,老王是留过洋的。早些年他在美国念完硕士,混得也不错,收入高,还有实验室邀请他留下。 他一句话没说,默默卷起行李,坐船回了国。下船那天,他把英文名字从护照上划掉,回到了父母早已不在的家门口。 1950年代初,他在科学院报到时,身边人穿着西装、说着洋话,他却穿着旧布衣,话不多。领导分配他去搞液体动力,说条件艰苦,他只是点点头。 三年时间,他学材料、学控制、学发动机结构,白天实验,晚上啃书本,没日没夜。院里有个传闻,说他有三块表,一块看时间,一块测气压,一块是闹钟改造的起爆计时器。 有一年冬天,他带人去东北找一种稀有金属,用来配制推进剂。他带着一支队伍在矿区待了整整两个月,回来时全身冻伤,裤子都粘在腿上。有人劝他休息几天,他笑笑,说:“回来得正好,试验要开始了。” 那次试验是在大年初一早晨进行的。风很大,雪还没停,控制台的布线刚接好,他带人检查一遍又一遍,等火箭点火那一刻,他一句话没说,只是望着天上看了很久。那型火箭飞得并不远,但落点精准,数据可靠。王希季在小本子上记了十几页,没有一个感叹号。 1960年,他带着几名学生进驻戈壁基地。帐篷搭在沙地上,早晚温差大,仪器经常失灵。他就让学生拆了钟表、收音机、旧电风扇,改装成测试设备。有人说他疯了,他笑着说:“老办法也能生新招。” 火箭试飞那天早上,天刚蒙亮,王希季走在发射塔下,检查线路,校对角度。他穿着旧军大衣,袖口补了三次。他拿着一张纸,念着倒计时,每个数字他都念得格外清晰。火箭飞上天的一瞬,他只是把纸叠好,放进口袋,轻声说了句:“可以。” 他手下出了不少人才,有的后来成了研究院总工程师,有的成了发射基地指挥员。别人写论文,搞表彰,他总是缺席。有人想采访他,他回信四个字:“勿扰,不讲。” “东方红一号”上天那年,他参与了最后的测试调试。他蹲在设备间,用万用表一根线一根线地量。有个年轻人说:“王工,您不用干这些了。”他瞪了一眼,说:“你确定你量过了?没量,就再干一遍。” 发射成功后,全国轰动。他却提前一天离开基地,坐着老式绿皮火车回到北京。邻居见他,问:“你最近在外面搞什么?”他说:“种树。” 再往后,他越来越少出现在公众场合。有人找他拍照、写回忆录、挂铜牌,他全推了。他家门口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进门先脱鞋,进屋不谈火箭。” 直到快八十岁,他还时常往西北跑。试验开始前一天,他喜欢独自走到发射塔下,绕着塔脚转三圈,看看风向、沙粒、地形。别人问他图啥,他说:“看看老地方有没有变。” 他的一只旧皮箱,被他带了四十年,里面装的不是荣誉证书,是厚厚的实验记录和手绘图纸。有人想把箱子捐去展览,他摆摆手,说:“这是我用来装火箭的。” 王希季这一生,没有电视采访,没有照片进画册,没有讲话上报刊。他只说过一句话:“我不是干大事的,我是铺路的。”话说完,他提着箱子走出了门。没人再问他去了哪儿,因为他们都知道,他一定又去了天上路的那头。 #万能生活指南##夏日生活打卡季#

0 阅读:0
时光的如流

时光的如流

时光匆匆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