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库尔斯克某个不起眼的村庄,俄海军陆战部队指挥所被精确击中,4枚导弹,火海熊熊,一位刚被提拔的海军副总司令古德科夫少将和十余位高级军官当场殒命。原本该是“普京的新旗手”,却在一瞬间,化为焦土。这一击,不是误射,而是点名清除。 有意思的是,西方媒体、政府几乎都选择沉默:英法德没一句猛话,美国国务院只来一句“密切关注”。这种反应,够谋略:既不想激怒俄方叫它报复,也不愿承认乌克兰背后一根支柱的真实身份。 回过头看,这已不是第一次高官被精确击杀。基里洛夫、莫斯卡利克、措科夫……一串名字,像在点名:你的后台再硬,也可能被定位。指挥部坐标曝光,贺电恰逢“城市日”,无线电、GPS、短波……信号一发,位置就裸奔。是外部侦察精准,还是内部“卧底”送信?真相无从考证,但漏洞暴露得太彻底。 更让人咂舌的是背后的情报体系:北约卫星、信号截获、实时侦察、目标共享……乌克兰出拳前,西方已经把人和位置都“给”了他们。这场战争已经不只是坦克和炮弹,更是信息系统的博弈。 普京不是没反应。48小时后,俄强势还击,发射“匕首”“伊斯坎德尔”导弹,无人机群330架打头阵,针对基辅发动一轮“清扫式”空袭。乌军官方承认,这是一场无人机史上最大规模袭击,270个目标被击落,但仍有23人受伤,多栋建筑被毁。背后更耐人寻味:这波空袭,正赶上美国暂停军援,爱国者导弹、155炮弹都卡在港口。 俄方早已经点明:西方援助越少,战争结束越快。言外之意不只是嘲讽,更是赤裸的威慑:断了你后勤,我们就更有底气。 现在的问题是:战局已经进入一个新的维度。单靠大炮打对邓,不再是决定胜负的唯一手段。取而代之的是,谁撑得住引线。你控制信息系统、掌握弹药供应,断他弹药线、切断情报链,战争就可以不靠胜利,而靠消耗赢。 古德科夫之死刺痛了俄罗斯系统,但更多是向全球发出一个信号:当战争进入信息对抗、供应链封锁、情报杀伤的阶段,传统阵地与装甲部队都失去了核心位置。 接下来会怎样? 乌克兰还在拉拢西方补仓,但美国和欧洲已经不再盲干,每笔援助都在审核。乌克兰每次炸一个仓库、干掉一个指挥所,都要想好:下次俄罗斯会用多大火力反扑,从哪里砸过来。战场已经是预算与供应的较量,也是情报体系谁能够更持久的耐力赛。 俄方继续轰炸、抬高赌注,但它也在人力、资金、设备上消耗着自己的筹码。普京的一声令下,350架无人机同时升空,但下一次,他还能调度多少?还能转移多少资源?还未可知。 地图或许不会变,但格局正在翻页。下一颗导弹要落之前,双方都在问:谁先撑不住?谁先没弹药?谁的指挥系统先断线? 如果再有高级将领倒下,不是战局胜负问题,而是系统能否继续运转的问题。届时,胜利的定义就不再是占领多少城市,而是谁还留在牌桌上,谁的后援还没断线。 这就是现在的俄乌战场:一个用弹药与情报、系统与补给碾压对手的博弈。而胜者,很可能不是战果最大的那一方,而是能最后撑到最后的那方。 战争,还远没结束。
俄军“大火球”空袭乌克兰!俄军终于想起来:加速打击乌克兰海军!这波“大火球”式
【2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