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郭沫若在洞房之夜拒绝了发妻张琼华,转身离去。张琼华苦苦哀求:“给我个娃吧!”可郭沫若只是冷冷一瞥,头也不回地走了。这一幕,仿佛是旧时代与新时代的碰撞,也预示了这对夫妻一生的悲剧。
1912年,清朝刚倒台,民国初立,新思想与旧传统激烈碰撞。郭沫若,一个20岁的四川乐山读书人,满脑子新文化、自由恋爱,对封建包办婚姻深恶痛绝。而张琼华,比他大两岁,出身传统家庭,裹着小脚,模样普通,完全不符合郭沫若心中的“理想对象”。张琼华是那个年代典型的女人,从小接受三从四德的教育,嫁给郭沫若,她就认定了一辈子。可郭沫若却觉得,婚姻必须建立在爱情之上,包办婚姻就是枷锁。他看到张琼华的第一眼,心就凉了半截,觉得这日子没法过。
郭沫若拒绝张琼华,并非单纯因为她长得不好看或者裹脚,而是他压根儿不接受这种没有感情的婚姻。裹脚在他眼里是封建糟粕的象征,他甚至在后来的文章中批判这一习俗。婚后第五天,郭沫若就收拾包袱跑了,先是去成都搞革命活动,后来又去日本留学。他走得干脆利落,完全没有回头的打算。张琼华求他留个孩子,他也没答应,估计是觉得一旦有了孩子,这辈子就真甩不掉这个包袱了。
郭沫若后来的生活证明了他的决绝。1916年在日本,他与护士佐藤富子相恋,生了五个孩子;回国后又与于立群结婚,又生了六个孩子。他追求自由恋爱,过得风生水起,可张琼华却被他扔在了老家,成了活寡妇。1938年郭沫若回乡看望病重的父亲时,当众感谢了张琼华的付出,可他从未想过接她走,更没有想过弥补什么。
张琼华这辈子挺惨的。新婚夜被丈夫嫌弃,婚后没几天就被扔下,从此独守空房。可她没闹没怨,留在郭家老宅,伺候公婆,操持家务,把自己活成了郭家的“义务保姆”。她不是不想跟郭沫若团聚,1915年还托人写信说想去日本找他,可郭沫若回了个“女人抛头露面不好”,直接掐灭了她的念想。
为啥她不走?一是那时候离婚对女人来说是天大的耻辱,二是她真心觉得自己得守着这个家。她把郭沫若的书信衣物都收拾得好好的,每天烧香祭祖,连公婆去世后,她还靠做刺绣养活自己,顺便修缮郭氏宗祠。这份忠诚听着挺感人,可细想又挺憋屈——她守了一辈子,守来的却是孤零零的老年。
晚年,张琼华过得更苦,靠郭沫若寄来的15块钱过日子,省吃俭用还想着补贴宗祠。1980年去世时,她身边只有一床没用过的鸳鸯被和一本68年的账簿,啥也没带走。郭沫若的儿女叫她“母亲”,她感动得掉泪,可这声“母亲”来得太晚,暖不了她一生的冷。
这事儿搁现在看,郭沫若挺渣的,新婚夜甩下老婆跑了,几十年来不管不问,还在外面左拥右抱。可放回1912年那会儿,他这么干也不是完全没理由。他反封建,反包办婚姻,追求自己的幸福,这在当时算得上进步。可他进步了,张琼华怎么办?她没得选,只能被时代和郭沫若一块儿抛下。
张琼华的苦,不是她一个人的苦,是那时候无数女人的缩影。她们被教得要忍要守,可男人一旦变了心,她们的忍耐就成了笑话。郭沫若呢,他追求自由没错,可他踩着张琼华的牺牲往上走,这份自由多少有点自私的味儿。他后来功成名就,文学家、历史学家的名头响当当,可张琼华的默默付出,谁又记得?
1912年的这场婚礼,放到今天就是个热门话题。网上估计得吵翻天,有人骂郭沫若薄情寡义,有人说他敢反抗封建挺牛。张琼华可能会被同情,但也有人会说她太软弱,为啥不自己走出来?可咱得想想,那时候女人哪有啥选择,离婚是天方夜谭,家里没男人撑着,连饭都吃不上。
这故事听着挺远,可离咱也不远。包办婚姻没了,但感情里的不平等还在。有人追求自我,把另一半晾一边;有人死守承诺,最后却啥也没捞着。郭沫若和张琼华的纠葛,不就是提醒咱,感情这东西,得两个人一块儿扛才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