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女尸墓葬惊现“月事带”,揭开南宋女性生活面纱

文史讲解 2025-07-05 16:27:55

1988年9月28日,江西德安县宝塔乡杨桥村桃源山的工地上,一声惊呼打破了平静。工人们意外挖出了一座古墓,考古队迅速接手。经过仔细勘探,发现这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南宋墓葬,墓主人是一位名叫周氏的女性,生于1239年,死于1274年,享年35岁。她的父亲周应合曾是宁国府通判,家境殷实。1257年,17岁的周氏嫁给新太平州通判吴畴,婚后随丈夫住在江州(今九江),生活安稳。然而,1274年,周氏因分娩并发症去世,被葬在德安。

700多年后,当考古人员打开周氏的朱漆楠木棺时,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惊。女尸皮肤灰黑却仍有弹性,头发、牙齿、指甲清晰可见。更令人意外的是,褪去衣物后,周氏下体露出一团肉块,旁边绑着三条素罗带子。专家推测,这团肉块可能是因分娩并发症留在体内的子宫,而素罗带子则是古代女性用于生理期的“卫生巾”。这一发现,仿佛将人们带回了南宋,生动地展现了当时女性的生活细节。

周氏墓葬的亮点不止于此。墓中出土了408件随葬品,其中丝绸衣物多达329件,罗衣、裙子、外套等种类繁多,纹样复杂,做工精细。这些衣物不仅反映了周氏较高的生活水平,也展示了南宋纺织技术的高超。此外,墓室墙上绘有彩绘星宿图,寄托了古人对灵魂升天的信仰;还有用桃枝包裹的粽子,体现了古代的辟邪习俗。

周氏遗体能保存700多年,得益于墓葬的防腐技术。棺材内填充了灯芯草、石灰和水银,楠木棺密封严实,外面还有厚厚的石灰层,这种“真空包装”有效隔绝了氧气和细菌。这种古代防腐技术,虽无现代科技,却令人惊叹。

周氏墓的发现,被评为1988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1990年,国家文物局和江西省政府对该项目进行了表彰,出土文物被送往博物馆和研究所进行修复和保护。这些文物不仅为研究南宋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还推动了学术界对南宋女性生活、丧葬习俗和纺织技术的新认识。

周氏墓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不仅是一个女性的故事,更是南宋社会风貌的缩影。通过周氏的遗体、月事带、丝绸衣物和墓葬结构,我们得以窥见南宋女性的生活细节,感受到她们在生理和生育上的艰难,以及生活的精致与信仰。这些发现让我们对古代女性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她们在历史中的身影变得更加清晰。

0 阅读:0
文史讲解

文史讲解

欢迎关注!说点你不知道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