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7月23日,小河会议结束后,毛主席突然找到贺龙,神色凝重地说:“有句话

虎皮芳草潭 2025-07-06 14:30:35

1947年7月23日,小河会议结束后,毛主席突然找到贺龙,神色凝重地说:“有句话,我一直想跟你说。”这句话,毛主席憋了很久。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7年,在陕北靖边的小河村里,一场会议刚结束,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号角也即将吹响。 也正是在这个当口,毛主席找到贺龙,神情少有的凝重:“有句话,我一直想跟你说。”贺龙有些意外,下意识地问:“主席,什么话?” 也难怪贺龙心里犯嘀咕,西北野战军的前线指挥班子刚定下来,彭德怀挂帅,可他这位战功赫赫的陕甘宁晋绥联防司令,却被安排去管后方,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光杆司令”。 自己一手带出来的晋绥野战军主力,也要悉数交给彭德怀指挥。 而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当时贺龙这个人,天生就不是坐机关的料,1896年他生在湖南桑植的穷苦人家,早早辍学讨生活,骨子里有股为穷人出头的狠劲。 到了1916年,二十岁的他凭着两把菜刀就敢夺了盐税局的枪,拉起一支队伍闹革命,但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他屡败屡战,队伍散了再聚,硬是从尸山血海里杀出一条路。 1926年北伐,贺龙已是国民革命军的军长,成了蒋介石眼里的悍将,可谁知一年后,蒋介石翻脸,对共产党人举起屠刀。 为了拉拢贺龙,蒋介石开出的价码,搁今天看都相当惊人:南京、上海的别墅,武汉卫戍司令的位子,外加三百万大洋和一座兵工厂。 面对这泼天富贵,贺龙想都没想就拒了,他跟周恩来彻夜长谈后,彻底看明白一件事:只有共产党才能让穷人过上好日子。 而当时的蒋介石显然没看懂,眼前这个军长,骨子里和他们不是一路人。 从那时起,贺龙便铁了心跟党走,他不仅用军长的身份掩护刘少奇、朱德等人撤离武汉,还派兵保护了三百多名共产党员。 直到1927年的南昌起义,他甚至还不是党员,却被委以起义军总指挥的重任,他对周恩来撂下的话掷地有声:“我完全听党的命令,党要我怎么干,我就怎么干。” 这句话,他用了一辈子去兑现,后来即便起义失败,部队被打散,他却对周恩来保证:“我回湘西,再去拉一支队伍!” 果然,一年后他就拉起四千多人,建立了湘鄂西根据地,长征路上,他的红二方面军出发时一万多人,抵达陕北时还是一万多人,连毛主席都赞叹这是个奇迹。 抗战时,他率领的120师从八千人打成了三万人,毛主席笑称:“贺老总真是撒豆成兵!” 但这样一个如此能征善战、能从无到有拉起队伍的将帅,为什么会在解放战争最关键的转折点,被调离前线? 这正是毛主席要和他谈话的原因,面对主席带着一丝歉意的目光,贺龙反倒笑了:“主席,不打仗,手是有点痒,但党的决议,我无条件服从,而且是高高兴兴地服从。” 他转身就去动员自己带出来的部队,告诫将领们:“军队是党的,不是哪个人的,我带过的部队,别人也能指挥,如果别人指挥不了,那就说明我贺龙的党性不强。” 毛主席听完,眉头舒展,高兴地拍板:“好啊!彭老总、贺老总,你们两位,一个在前方,一个在后方;一个当韩信,一个做萧何!” “萧何”这个角色,贺龙当得扎扎实实,当时陕北大旱,前线十几万张嘴等着吃饭,后勤补给几乎是条死线。 贺龙这个“光杆司令”,跑遍了晋西北的村庄,用最朴实的话动员老乡,硬是把一袋袋小米凑出来送往前线。 可以说,没有他坐镇后方稳住粮草,彭德怀在前方根本没法放开手脚打仗,他用自己最擅长的群众工作能力,撑起了整个西北战场的生命线。 后来新中国成立后,这位老帅也没闲着,他主政西南,把一片乱局治理得井井有条。 1954年,他又接了个新任务——国家体委主任,一个打了一辈子仗的老军人去管体育,谁都觉得跨界太大。 可他干得有声有色,那句“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就是他提出来的,广播体操、工人运动会、农村的“排球之乡”,都是在他手里搞起来的。 贺龙一生都在实干,不尚空谈,他曾说:“一个人光为个人着想,那确实感到吃亏了,如果想想这个国家,想想千百万受苦的工农,当那个官又有什么意义呢?”这番话,就是他一生的注脚。 在开国十大元帅中,毛主席习惯称“老总”的只有朱德、彭德怀和贺龙三人,贺龙的元帅排名是第五,但他的元帅证书编号,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证第零零壹号”。 这或许最能说明,党和领袖对他那份不计个人得失、功在千秋的贡献,是何等的看重与肯定。 【信源】《百度百科——贺龙》

0 阅读:101

猜你喜欢

虎皮芳草潭

虎皮芳草潭

虎皮芳草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