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起兵后,他在北京的儿子吴应熊认为自己是康熙的姑父,最多下狱不会被杀头。不想

国际大碗说 2025-07-07 15:48:06

吴三桂起兵后,他在北京的儿子吴应熊认为自己是康熙的姑父,最多下狱不会被杀头。不想康熙毫不留情,下令将吴应熊及其13岁的儿子吴世霖处斩。 吴应熊是吴三桂与原配张氏所生的长子,顺治十年(1653 年),清廷做出联姻决定:将皇太极之女、顺治皇帝的妹妹建宁公主(又称和硕恪纯长公主)下嫁吴应熊。 这场看似风光的联姻,实则是清廷精心设计的质子制度,吴应熊婚后必须长居北京,名为额驸,实为朝廷牵制吴三桂的人质。 在北京的二十余年里,吴应熊过着表面奢华实则受限的生活。他被授予三等精奇尼哈番的爵位,后又升至太子太保,时常出入宫廷,参与朝政讨论。 顺治十八年(1661 年)顺治驾崩后,吴应熊以额驸身份主持丧仪,可见其在朝廷中的特殊地位。 但这种荣宠始终笼罩着阴影,清廷对吴应熊的监视从未松懈。康熙初年,辅政大臣鳌拜曾密令刑部对吴应熊的府邸进行突袭检查,虽未查获实证,却也暴露了吴应熊的尴尬处境。 康熙亲政后,见 “三藩”(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拥兵自重,耗费朝廷大量饷银,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后,决定削藩。 康熙十二年(1673年),平南王尚可喜主动请求归老辽东,康熙趁机下令全面撤藩,引发吴三桂的强烈反弹。 同年11月,吴三桂在云南昆明起兵反清,以 “兴明讨虏” 为口号,自称 “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迅速占领贵州、湖南等地,三藩之乱正式爆发。 消息传到北京,朝野震动。大学士索额图建议处死吴三桂在京亲属以儆效尤,而户部尚书米思翰则主张先拘禁吴应熊,观察局势变化。 康熙在养心殿连续三日召见大臣商议,最终决定先将吴应熊及其子吴世霖软禁于府中,派侍卫严密看守。 被软禁的吴应熊认为自己不会被处死。他认为自己身为皇亲国戚,与皇室有着血缘联系,且多年来表现也算恭顺。 据《啸亭杂录》记载,吴应熊在狱中多次上书康熙,表白说:“臣虽为三桂之子,然久沐圣恩,断不敢附逆。乞陛下念及公主情面,留臣父子一命。” 吴应熊看来,康熙会利用他来招降吴三桂,最多将其终身监禁。 可就在这时,康熙得到了一个让他震怒的消息,从吴三桂军营中截获的密信显示,吴应熊曾暗中向吴三桂传递军事情报,包括清军的部署和粮饷运输路线。 这些密信成为压垮吴应熊的最后一根稻草,康熙在乾清宫召开紧急御前会议,决定处死吴应熊父子。 康熙在会议上痛斥吴三桂 “背恩反叛,天地不容”,强调 “不诛应熊,无以儆效尤,无以断三桂之念”。 索额图等大臣仍主张暂缓行刑,建议 “留应熊以招抚三桂”,但康熙反驳道:“三桂蓄谋已久,非应熊所能劝回。诛应熊,则贼胆寒,而军心固也。” 康熙的决策有着深层的政治考量。首先,处死吴应熊可以彻底断绝吴三桂的幻想,粉碎其 “以子胁朝廷” 的图谋;其次,通过严厉手段震慑其他藩王,表明朝廷削藩的坚定立场;最后,稳定后方人心,向天下展示平定叛乱的决心。 行刑当日,北京百姓纷纷涌向刑场围观。 据《北京竹枝词》记载,刑场设在菜市口,“额驸囚车过街头,百姓争观皆叹息”。 建宁公主得知消息后,披头散发冲向皇宫,跪在太和殿前痛哭求情:“陛下杀应熊,是绝臣妾之后也!” 康熙虽于心不忍,但最终还是拒绝了建宁公主的请求。 吴应熊临刑前神色平静,他向监刑官索要纸笔,写下绝笔信给吴三桂:“父既叛清,儿亦难苟活。愿父早悟,勿再涂炭生灵。” 随后吴应熊,从容就刑,时年44岁。其子吴世霖年仅13岁,也一同被处死。 吴三桂得知儿子被杀后,“捶胸大哭,几至昏厥”,随后大病一场。原本计划北上进攻河南的吴军暂缓行动,给了清军喘息之机。 康熙趁机调整战略,任命图海为抚远大将军,加强北方防御,同时启用汉将周培公等,稳定南方战线。 吴应熊被杀,断绝了其他藩王的观望态度。尚之信原本犹豫是否响应吴三桂,得知吴应熊被杀后,意识到清廷削藩决心已定,最终选择重新倒向清廷;耿精忠则在清军压力下,于康熙十五年(1676 年)投降。 三藩联盟由此瓦解,清廷得以各个击破。 回望吴应熊的一生,他始终处于清廷与吴三桂矛盾的夹缝之中。作为儿子,他无法摆脱与吴三桂的血缘联系;作为额驸,他又必须效忠于清廷,这种双重身份注定了其悲剧命运。 现代历史学家孟森在《清史讲义》中评价道:“应熊之死,非因其有罪,实因其为三桂之子。在皇权与藩权的殊死斗争中,亲情不过是牺牲品。” 建宁公主在丈夫和儿子死后,虽仍享有公主待遇,却终日郁郁寡欢。康熙多次探望,赏赐金银财宝,但都无法弥补其精神创伤。建宁公主晚年 “独居府中,不与外人相见,逢年过节必设祭痛哭”,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 年)病逝,年63岁。 参考资料:《清实录》《啸亭杂录》《平三藩方略》

0 阅读:80

猜你喜欢

国际大碗说

国际大碗说

纵横国际间,探秘全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