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东北野鸡泛滥成灾,为何很少有人吃?当地农民直言:“别说吃了,我们甚至都不敢招惹它! (信源:澎湃新闻——用弹弓猎食野鸡,“吃货”被判了!) 在东北田埂上,张老汉无奈嘬着烟卷,看着远处飞过的野鸡,心里五味杂陈。这些本是餐桌上“山珍”的野鸡,如今成了“祸害”,连他这老庄稼把式也束手无策。他困惑道:“都说天上龙肉,地上驴肉,可如今满地乱窜的野鸡咋成了烫手山芋?” 这并非个例。在黑龙江的另一头,张大爷也蹲在被野鸡刨得七零八落的玉米苗前直摇头。曾经丰收的农田,如今成了这些“贵客”的自助餐厅。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昔日的“山凤”变成了今天人人避之不及的麻烦? 倒退二十年,谁家要是炖上一锅野鸡粉条,那香味能飘过好几户人家。那时候的野鸡,被东北人雅称为“山凤”,是年夜饭桌上当之无愧的硬菜。老猎户们只需使个套子、支个网兜,总能逮着几只换回油盐钱。城里饭店挂出“纯野生”的招牌,价格更是翻着跟头往上涨。 可是,风水轮流转,一纸禁令落地后一切变了味。野鸡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捕杀成严峻法律问题,猎枪入库、铁夹上锁,孩子弹弓也得藏起。 前两年,黑龙江村民王某捕杀四只野鸡,被判刑还罚款五万,这“血的教训”让大家断了念想。如今谁家狗追野鸡,主人会赶紧拴链,怕惹祸上身。 法律保护使野鸡如获“免死金牌”,没了天敌且察觉人类不敢动手,它们胆子渐大、繁殖迅速。野鸡从林子溜到村里,还闯进院子。 不仅如此,他们还将春播的玉米种子给吃了,而他们造成的损失远不止于此。而面对损失,村民们进行了反抗,他们扎稻草人、挂光盘、拉彩带、放鞭炮,尝试各种办法驱赶野鸡。 然而,野鸡很“聪明”,很快识破这些把戏。起初这些办法有点用,但不到半个月,野鸡就站在稻草人头顶拉屎示威。张大爷苦笑称,稻草人得三天两头换位置,不然没用。 更糟的是,连最基本的驱赶都受限。谁家在地里拉道铁丝网,第二天就可能接到林业部门的电话;放狗追几声,立马可能有人举报虐待野生动物。 有村民气得往天上扔石子吓唬,结果也被批评教育了半天。农民们陷入了“杀不得、赶不走、吃不了”的死局,生计被严重威胁却无计可施。 除农田遭受损失外,这场生态失衡还引发了隐忧。防疫站技术员私下透露,野鸡携带的寄生虫可能会传染给人畜,然而却无人敢将它们捕捉杀掉。 不过,困境也逼着人想办法。村里的年轻人开始琢磨新招数。乡政府最近也松了口风,说正在研究“限量调控”的方案,预示着管理方式可能出现转机。 进一步看,野鸡泛滥并非全是坏事。村里老赵头算过生态账,野鸡吃地里害虫,能省三成打农药的钱。有趣的是,村里一些年轻人不捕杀野鸡,而是拍短视频成了“生态博主”,以新方式与动物互动。 东北林业大学专家指出,野鸡数量激增与生态恢复、禁猎政策有关,长远看,它们对维护生态平衡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提醒人们,保护不能“光堵不疏”,生态需平衡。 从餐桌上的“山珍”到农田里的“祸害”,野鸡的命运折射出人与自然关系的微妙变化。如何在这场无奈又深刻的博弈中,既保护好生态,又兼顾农民的生计,找到人与自然真正的共存之道,依然是一道待解的难题。
外地人在东北的经历:1、这个我信,我19年去东北找我朋友,没找到,钱也花没了,
【53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