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现在乌克兰和北约才看透了,其实俄罗斯最后的希望是中国,而俄罗斯也用一句话说出了事实,如果中国对俄罗斯进行了军事援助,战争根本不会出现这样的僵局。 信源:观察者网·《华尔街日报:俄军约60%的炮弹来自朝鲜 可能有500万枚》 2025年1月,在联合国安理会,当美国再次指责中国暗中支持俄罗斯时,中国副代表耿爽的一句话,让全场陷入了沉默。 他直言:“如果中国真的向俄罗斯提供军事补给,战场的局势就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了。” 这话揭示了战火背后一个心照不宣的真相:决定这场冲突走向的关键,或许一直在东方。 这场打了三年的仗,首先掏空的是俄罗斯的弹药库。据估算,俄军平均每天消耗上万发炮弹,战况激烈时甚至高达四万发。 根据2024年的数据,俄罗斯全年的炮弹产量也就在450万发左右,这几乎是生产出来就直接送上战场,根本谈不上战略储备。 除了炮弹,技术封锁也让俄罗斯的高端装备生产陷入停滞。T-90M主战坦克因缺少西方核心零件而产能受限,俄军只能大量翻新苏联时期的旧装备,甚至靠廉价的滑翔炸弹来弥补远程火力的不足。 军事上的捉襟见肘,根子还在经济上。俄罗斯的经济结构严重依赖能源和农业出口,而工业制成品高度依赖进口。 西方的全面制裁切断了它与欧洲的传统贸易,冻结了其外汇储备,一度让其经济濒临崩溃。尽管印度、土耳其等国仍在与其贸易,但对一个遭受系统性封锁的大国而言,这些终究是杯水车薪。 然而,就在俄罗斯看似越陷越深时,中国这个横跨亚欧大陆的经济体,却悄然维系着它的生命线。 耿爽那句话的底气,正是来自中国无可比拟的工业实力。作为唯一拥有联合国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中国的生产力有多强? 一个简单的对比就够了:俄乌冲突前,美国的年炮弹产能仅为1万多发,整个欧洲加起来也不过55万发。而中国,即便按保守估计,大口径炮弹的年产能也能轻松超过500万枚。 更不用说,中国一年的工业炸药产量就高达450多万吨,这些原料只要分出一部分,就能轻易填满俄军的弹药缺口。 所以,耿爽那句话绝非虚张声势。恰恰因为中国没有在军事上“开绿灯”,才有了今天战场上的胶着局面。 那么,中国为什么始终保持中立,不下场?这背后是清晰的战略考量。 我们要明白,这场冲突与中国没有直接利害关系。中国的全球定位是“世界工厂”,只要世界还需要商品,就绕不开与中国的贸易。既然如此,又何必亲自下场搅乱一池春水? 中国对战争的态度向来审慎。俄乌冲突已有北约深度介入,中国如果直接军事援助俄罗斯,无异于与整个西方阵营摊牌,甚至可能引爆更大规模的冲突。 更别说俄乌战争自2022年2月爆发以来,造成了大量平民和军事人员的伤亡。 根据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公室的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12月31日,乌克兰平民伤亡人数已超过4万,其中12456人死亡,28382人受伤。 2025年前五个月,乌克兰平民死伤人数较去年同期上升近50%,4月伤亡达1389人,创下当年单月最高纪录;5月伤亡人数为1019人。 在军事人员方面,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2023年曾表示,乌军共有31000名士兵死亡,但外媒估计乌军死亡人数在5万至10万之间。 面对如此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中国怎么会使战场进一步升级?我们始终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积极劝和促谈,为推动政治解决冲突发挥建设性作用。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在2025年5月29日的安理会审议乌克兰问题时发言,呼吁俄乌冲突当事方保持和谈势头。中国一直主张通过对话谈判、政治解决冲突,支持一切通向和平的努力。 这场冲突也意外地让北约看清了一个事实:当整个北约的军工产能加起来援助乌克兰,前线却依然炮弹短缺时,他们才意识到自己与中国在战争动员能力上的巨大鸿沟。 如果未来与中国发生冲突,他们将面对一个火力强度远超俄军的对手,那将是天量级别的消耗,是他们现有后勤体系无法承受的。
普京啊普京,直到现在你才明白俄乌冲突爆发的根本原因!可惜晚了啊! 7月13日
【72评论】【19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