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澳大利亚铁矿一直拿捏中国,后来我们是怎么破的局?其实根本没有破局,只是换了个方式让澳大利亚老实而已。 回望过去,中国钢铁业的胃口大得惊人,每年吞下全球超过六成的铁矿石。然而,自家矿山的禀赋却相当尴尬。 虽有两百亿吨储量,品位却只有34.5%,是难啃的“粗粮”。提炼一吨精矿的成本高达八百多元,性价比极低。 反观澳大利亚,其矿石品位动辄62%,开采成本仅三十美元一吨,加上运费送到中国钢厂门口也不过五百元左右。钢厂为了生存,只能将订单大笔投向澳洲 结果是,中国每天要花掉8.2亿美元外购铁矿石,而四大矿商一年躺赚上千亿美元。这不仅是钱袋子被攥在别人手里,更是产业命门完全暴露。 被绑得这么死,问题远不止是成本。更核心的,是在定价权上的彻底出局。游戏规则早在国际矿业巨头与日本财阀的联手下设定完毕。 比如三井物产,不仅持有巴西淡水河谷15%的股权,还参股了澳大利亚二十多座骨干矿山,构筑了强大的利益同盟。 当2003年中国成为最大买家,兴冲冲地坐上谈判桌时,才发现规矩早就定好了:日韩钢厂总能先签下锁价的长期合同,中国只能跟在后面,被动接受别人开出的价码。 所以,这场“生死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打破资源依赖和定价霸权这两重枷锁。2020年后,中国用一套精密的组合拳,让局势开始逆转。 第一步是技术破局,让国产“贫矿”也能挑起大梁。 过去被视为废料的33%品位矿石,如今通过高压辊磨机碾成微粉,再用强磁选机精准分离,竟能提炼出品位高达65%的铁精粉,成本还下降了40%。 国家层面也下定决心,仅2024年全国新增的铁矿产能就达5000万吨。这是通过技术进步,从根本上削弱对单一进口来源的绝对依赖。 而最关键的一步,则是把“粮仓”直接建到别人后院去。几内亚的西芒杜铁矿项目,堪称这场战役的世纪工程。 中国企业在原始雨林中铺设了550公里重载铁路,建好了能停靠25万吨巨轮的深水港。这里蕴藏着百亿吨品位超过65%的顶级赤铁矿,品质足以碾压澳大利亚的“印钞机”。 西芒杜只是开始。在利比里亚,宝钢资源已将博米铁矿的开采权收入囊中;在阿尔及利亚,中企主导的加拉杰比莱特铁矿也在加紧开发。 通过在非洲建立多元化的资源基地,中国正从根本上瓦解澳大利亚的“单点依赖”优势。 而真正的王牌,是人民币结算。澳洲巨头必和必拓已开始尝试人民币交易试点,西芒杜项目更是直接宣布将使用人民币结算。此举绕开了美元体系的束缚,让中国在支付环节掌握了主动。 在这套组合拳下,效果立竿见影。曾动辄突破200美元的铁矿石价格,在2022年后稳定在120美元左右。 风水轮流转,如今澳大利亚在部分关键资源领域对中国市场存在显著依赖,这为中国应对澳方不利行为提供了策略空间。 稀土资源方面,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国和出口国,澳大利亚的高科技产业和制造业对中国的稀土供应高度依赖。 制造业领域,澳大利亚的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大量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等依赖进口。除此之外,中国是其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市场,同时中国也向澳大利亚出口农产品加工技术。 然而,近年来澳大利亚莫里森政府频繁跟随美国步伐,采取了一系列对华不利行为。在涉港、涉疆、涉台等问题上多次发表错误言论,甚至在国际场合挑头或参与针对中国的行动; 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中国企业参与澳大利亚5G网络建设,多次否决中国企业在澳投资;对中国部分进口商品设置贸易壁垒,如对中国大麦征收高额关税,导致中澳贸易关系紧张。 面对澳大利亚的不利行为,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对澳大利亚部分产品实施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对大麦等产品征收高额关税,维护国内产业利益;通过调整稀土出口政策,对澳大利亚相关高科技产业施加压力。 对于中国反制,澳方不是没有做出努力,不过有意思的是,澳大利亚国内也出现了分歧。其经济高度依赖对华出口的西澳州,便对联邦政府的对华政策颇有微词。 如今,破局之路已然清晰:对内靠技术突破和循环经济稳住阵脚,对外靠全球布局打破垄断,再通过产业整合与金融创新重塑规则。
当初澳大利亚铁矿一直拿捏中国,后来我们是怎么破的局?其实根本没有破局,只是换了个
纸短情长啊
2025-07-15 18:06:21
0
阅读:64